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落户邯郸 助力邯郸种业高质量发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5 22:18:42
3月21日上午,海南省三亚市红树林国际会展中心,由中国种子协会主办的2025种子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与邯郸知名种业企业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教授工作站合作协议。双方将协同攻关小麦高产、优质、多抗遗传改良的关键技术,开展小麦分子育种体系建设等。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农业人才资源的重要教育、培训和储备基地。代表中国农业大学签约的农学院院长倪中福教授介绍,该教授工作站主要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组建。该中心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由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蔡旭院士创立。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该中心主要围绕小麦遗传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小麦抗逆性遗传改良、小麦多倍体和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小麦产量与品质功能基因组和小麦分子育种等研究方向开展工作。“引进高校资源提升公司科研育种水平是我们实施的高端资源多元化引进战略之一。”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海平介绍说,该公司是集“育、繁、推、服”为一体的大型种业科技企业,全国小麦种业“强优势”阵型企业,全国小麦育繁推一体化A证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邯郸市抗旱节水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始终坚持“扎根种业、心系三农”,凭借巨大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引进,小麦科研育种水平日臻提高,已成功培育出节水、抗旱、抗寒、高产、优质、彩色、特用等各类小麦新品种近百个。截至目前,已审定小麦新品种23个,其中国家审定10个,河北省审定22个(次)。
双方明确该教授工作站负责人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倪中福教授兼任,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以教授工作站负责人及主要在站工作人员作为主要智力支持,协同攻关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协同遗传改良的关键技术;协助企业开展小麦分子育种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快速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筛选或培育带有优异基因的新种质,加快小麦育种进程;对企业育种研发、原种生产、种子加工及配套栽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协助企业建立自主研发团队,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团队成员每年在站工作时间将不低于40天。校方可以安排学生来邯开展实习等活动。众人信公司将倾力为教授工作站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场所,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试验用地、试验设备和人员条件;依托教授工作站,中国农大和众人信公司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定期安排育种研发、原种生产、种子加工及配套栽培技术人员到中国农业大学进修学习。
本报记者 宁学岭
相关文章
-
池州贵池区杏花村社区:“三学两练”淬本领 茶话议事解民忧
【来源:中安在线】为深化社区治理效能,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区创新推出“三学两练”人才培育机制,以“邻事茶话会”为载体搭建居民议事平台,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有效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实现社区治理效能与居民幸福感“互促共赢”。靶向赋能“三学”体系“杏
-
麦浪飘香~增城万亩丝苗米基地早稻丰收啦
【来源:广州增城发布】7月8日,在朱村万亩丝苗米种植基地(以下简称种植基地)的稻田里,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饱满的稻穗被整齐地卷入机器,脱粒后的稻谷通过传送带直接装入等候在一旁的运粮车。这是一幅丰收画面。收割机开足马力抢收水稻科学种植保障早稻大丰收据增城农投集团朱村农投公司种植技术主管吴俊介
-
“愿赌服输”!山东又给河南打钱了
大河网讯 山东又给河南“打钱”了。根据河南省财政厅消息,近日,按照协议约定,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兑现河南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在这场“鲁豫有约”的“对赌”中,流入山东的黄河水水质稳定向好,山东“愿赌服输”,欣然给钱。一河相牵的山东河南,在这场“赌”约中你好我好
-
病人家属抢了我的航线后,我直接拒绝出诊孙淼江成礼小说在线免费阅读
老妈给在绝密单位的我打来电话,让我回家帮她救她朋友的父亲。领导听说了此事,为了我的安全,命人给我准备了专机,特批了一条返乡航线。却不想飞机刚落地京城,还来不及缓冲结束,就被直接撞了出去。剧烈的撞击让我和机长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好在我们身手了得最后一刻逃
-
为了白月光把我丢在荒漠,我走了你哭什么:结局+后续+完结APP内阅读 黎默阳舒映雪全文大结局
话音刚落,没等我反抗,在一旁待命的保镖立马上前摁住我,将我的鞋子强行脱了下来。我的脚踩在滚烫的沙子里,顿时被烫破了一层皮。此时弹幕上已经开始了激烈的押注,押我会主动认错的金额一度高达几百万。“哥哥,你要是实在撑不下去就道歉吧,我不会和你计较的。”周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