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清明茶、吃青团、踏青……清明节习俗藏着哪些中医养生智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1:29:00
4月4日迎来清明节,这一天也是今年清明节气的开始。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变成传统节日——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专家介绍,清明节饮清明茶、吃青团、踏青等习俗,都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饮清明茶
“清明节前后,人们有饮用清明茶的习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二科主任医师杜健鹏介绍,清明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清明茶,此时的茶叶鲜嫩,营养成分丰富。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阳气上升,易出现肝火旺等情况。杜健鹏说,清明茶性寒,主要归心、肺、肝、胃经,有清热利湿、平肝熄风等作用,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吃青团
在我国江南地区,清明节还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一般用艾叶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等馅料制成。
杜健鹏说,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等功效,而糯米性温,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二者搭配,能起到一定的健脾祛湿、温养身体的作用,有助于在清明时节抵御寒湿之气。”
踏青
清明节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复苏,景色宜人,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此时外出踏青的习俗。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二科主治医师刘蜜说,中医强调 “人与天地相参”,春季适当外出踏青,能让人体顺应自然,阳气升发,促进气血流通,使心胸开阔,情志舒畅;同时,呼吸新鲜空气,能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有助于身体吐故纳新。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游戏。晴好天气里,人们仰望辽阔蓝天中高飞的风筝,愁情烦事也仿佛随风飘散。
“《燕京岁时记》中提到风筝‘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就是对放风筝能够消除眼疲劳作用的总结。”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介绍,除了清目,放风筝还能够泄内热,畅达肝气,怡情养性,放风筝时仰头追逐也有利于缓解颈椎不适。(记者田晓航)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文章
-
“短三伏”对三伏灸疗效有无影响?专家解答来了
全媒体记者 侯娟娟 韩堃 实习 孔佳欣 刘益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不少人准备贴敷“三伏贴”,以求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按照传统的干支纪日法推算,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比往年少了10天,成为近十年来最短的三伏天。这让不少市民心里犯起了嘀咕:伏期变短,原本
-
“抱冬瓜睡觉”突然走红,医生紧急提醒
奇怪!为什么最近“人手一根冬瓜”?7月以来我国出现今年来最强高温过程山东、江苏、安徽等不少地方热到直接破纪录最近网上流行起“抱着冬瓜睡觉”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无论男女老少还是猫猫狗狗都可以拥有一根属于自己的冬瓜但也有很多人有疑问外面热成这样一根冬瓜真能管用?真!能!其实,抱冬瓜睡觉这种方法在古代就
-
痰湿体质人群合并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为帮助公众了解更多权威专业的医学知识,做好自身健康管理,2025年,申康中心汇集上海37家市级医院“优势学科+科普达人”,全新策划推出市级医院“明星医护”系列科普。本期遴选上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权威专家,聚焦痰湿体质人群合并代谢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以及年轻人疲劳综合征的中医养护开展系列科普,帮
-
十年罕见!三伏天“缩水”10天,专家提醒:热力不减反而更猛,“……
今年三伏天时长发生罕见变化,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从往年的40天缩短为30天。三伏天变短,对我们生活和健康有何影响?三伏灸的疗效会因此受限吗?记者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赵晓山,对此作出解读。赵晓山表示,三伏天虽短,热力不减反增。今年高温天气或将更为集中、持续更久,公众在防暑、
-
“岐黄润才”在行动:陕中二附院名中医为高校精英送上健康良方
为有效推动交大前沿科研与咸阳中医药临床经验相结合,吸引高端人才参与咸阳中医药产业发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医药文化,7月3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学、咸阳市委组织部、科技局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举办的“岐黄润才咸阳名中医大型义诊”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正式启幕。咸阳市科技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