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1:34:00
来源:新华社
我国史前彩陶之美
美在马家窑文化
细细观望
每一道线条
都像是精心排布的设计稿
每一个图案
都对称得恰到好处
5000年前的“对称美”
被马家窑人“拿捏”住了

黑彩、红彩、白彩
蛙纹、鱼纹、人面纹
……
艺术来源于生活
远古先民们在陶土上作出的“画”
凝缩着古人对生活万物的观察与思考
以及对美的追求

旋涡纹
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之一
这一图案宛如天空星云或水中涡旋
动感与韵律感十足
或许代表着先民对生命源流的敬畏

菱格纹
也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较为常见的纹饰
这些重复、交织的图案
或许反映了古人对秩序与规律的理解

弦纹
既简洁又明快
如同古老乐章的音符
不断奏响自然生活的美学篇章

网格纹
可能代表田地
也可能象征渔网
黄河流域的马家窑人
将生业方式化作艺术的咏唱
看了如此多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观察到
除了艺术的想象力
马家窑人在这些不同形状的陶罐上
能让画作呈现出
均衡、和谐、对称
这是为何?

有的学者认为
马家窑文化已经出现专业化社会分工
彩陶制作可能有了生产“流水线”
有的学者认为
在马家窑人眼里
彩陶不止是生活器物
也寄托着精神信仰
因此先民们画得细心、认真、严谨
但不管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
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人
已经对矿物颜料、绘画工具、构图艺术等
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社会生产的工艺水平也呈现出相对较高水准
以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影响力广泛
向西沿河西走廊传至新疆
南抵川西北地区
西南至青藏高原
随着马家窑文化的传播
各地先民们在使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同时
也在接受和认同器物所承载的文化观念
马家窑文化
生动展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马家窑文化彩陶
是先民留下来的珍贵“影像”
这些充满神秘和创造力的古老记忆
融入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与代代华夏子孙对话
而当代的人们受到启迪
又以新的时代形式
去传承
去创新
策划:胡国香、范培珅
记者:何问、王朋、张睿
设计:聂毅
统筹:陈倩
学术指导: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汤惠生
文物图片来源:临洮县博物馆
相关文章
-
未央区枣园小学2025年小学美术暑假实践作业
阳光讯(记者 梁永飞)缤纷暑假,快乐启航!这个假期,西安市未央区枣园小学美术组精心策划了一份充满创意与意义的艺术实践作业,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红色精神,表达心中理想,共筑和平未来!这份作业按年级分层设计,各具特色,快来看看孩子们将开启怎样的艺术探索之旅吧!红星闪闪照我心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用红色卡
-
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徐汇区展评展演昨天举行,绘就文商旅体展融合新图景
昨天下午,当动感的旋律在星扬西岸中心响起,当优美的舞步与橱窗置景交相融合,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让市民李阿姨一家停下了购物的脚步:“以前看演出要去剧场,现在逛着街就能看,还能跟着跳两步,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这是“爱舞徐汇 寻梦芳华”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徐汇区展评展演现场发生的一幕,也是
-
东湖评论:免票变门票,“强制消费”不可取
近日,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中山北路步行街实行收费政策,引发了游客和市民的不满。原本免费开放的步行街突然开始收取门票,游客们纷纷表示,这一做法不仅让人感到被“强制消费”,更让人质疑景区的收费政策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游客的体验和需求。特别是一些游客发现,自己提前预约了免费的博物馆参观,但一到现场却被告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守护与新生:牛角弓走出去,传统古村活起来
在青海尖扎县尖巴昂村,一棵300余年的老榆树身上挂满哈达。村民说,这不是祈求树灵庇佑,而是以圣洁的哈达寄托祝福,守护古树长青——如同他们默默守护这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信念。7月2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尖巴昂村,午后阳光倾泻在夯土砌成的老墙上,斑驳的光影掠过300
-
2025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闭幕,精彩不止6天……
古典吉他清澈的音色穿越千年,与中东悠扬旋律、丝路驼铃回响、典雅的欧洲宫廷乐及弗拉门戈奔放节奏交织共鸣……7月25日晚,在大零号湾艺术中心的舞台上,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圆满落幕。本届闭幕盛典首次打破单一音乐会的形式,创新性升级为大型原创音乐舞台剧。通过“乐舞结合”的形式,以开场歌舞《弦梦之旅》的轻快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