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耀万山·桑榆亦风华(三)丨银发映初心 匠心传薪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8 14:39:00
【来源:微万山】
在万山区,有这样一群“银发守护者”:他们是非遗传承的“活字典”,是文化育人的“引路人”,他们发挥余热将技艺倾囊相授,用毕生所求点燃传承星火。“银发耀万山·桑榆亦风华”系列报道最后一集,来看《银发映初心 匠心传薪火》。

清晨,黄道乡愁馆刘氏宗祠传来阵阵铿锵有力的鼟锣声,84岁的老人肖治培正和村民一起排练鼟锣表演。尽管老人佝偻着身躯,但敲锣打鼓时他的手脚稳健有力,目光炯炯有神,对鼟锣技巧烂熟于心的老人,举手投足都是对排练的享受和演出的期待。

“我们从十一二岁就开始鼟锣,一直到七十几岁,过年也鼟锣,看到小孩子们围过来看,我们会主动教他们,让他们也学着鼟锣。”肖治培满脸自豪地说。
鼟锣是万山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道乡因为这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先后被贵州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授予“鼟锣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老一辈技艺人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讲述鼟锣故事,培养鼟锣新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喜欢上这项独属于他们的“文化盛宴”。

“鼟锣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宝贝,每一段锣鼓声都有它的故事和寓意,希望把我们万山的鼟锣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鼟锣。”肖治培笑着说。
“老一辈人对鼟锣是深深热爱的,虽然现在是由我来牵头传承,但还是要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支持,有不懂的随时去向他们请教,他们都是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技艺传授给我,我又将这些技艺慢慢地往下一代传。”市级鼟锣传承人罗仁定说。

为了传承好鼟锣文化,黄道乡通过“非遗进校园”、举办鼟锣比赛等方式加强对鼟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开展传帮带工作,为鼟锣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兴趣渐浓,看着即将交出的“接力棒”,肖治培倍感欣慰。
“作为鼟锣传承的新星力量,前辈们对鼟锣的热爱和坚守一直感染着我,我也想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争取把黄道鼟锣带到更大的舞台。”鼟锣爱好者杨洁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我们年纪越来越大,慢慢地就打不动了,后面就要靠年轻人来鼟锣了。”肖治培放心地说。

银发力量除了传承非遗鼟锣,他们还在教育系统书写银铃华章。在万山区民族中学的美术教室里,退休教师杨柳青正一边执笔写生,一边给学生们讲解,大家围坐在他两侧,认真领学习绘画要点。学生们自主练习时,杨老师则守候在旁边耐心指导。

“我跟着杨老师学习美术一年了,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连最基础的都画不好,杨老师就特别有耐心地教我,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作画了。”万山区民族中学学生刘璇说。
杨柳青对美术十分热爱,执教34年退休后婉拒了清闲的生活,又回到了熟悉的教室继续追梦。34年间,他培养了数千名艺术学子,如今重返讲台,依然用最朴素的耐心,为孩子们点亮艺术启蒙的灯。

“退休了我也要发挥自己的余热,培养更多的学生创作出更多精美的画作,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万山区民族中学教师杨柳青说。
记者手记
从鼟锣声里的七十年坚守,到画架前的“二次执教”,万山的“银发族”用行动证明:热爱从不因年龄褪色,传承从不止于时光。他们是非遗的“活载体”,是教育的“摆渡人”,用半生积淀的“技艺密码”与“育人情怀”,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文化与理想的种子。当银发与青丝在传承中相遇,那些关于坚守、热爱与传承的故事,正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让教育初心永耀光芒。
(区融媒体中心 刘佳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何以中国|在更新中延续文化,在生活中汇聚信心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系列活动走访了“津一·park”城市更新项目。这里原是天津第一机床厂的旧址,曾见证新中国工业化的铿锵岁月,诞生出众多新中国工业领域的“第一”,它也曾在产业更替中沉寂多年。如今,这片“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既保留了厚重的工业记忆,又引入了丰富的商业、
-
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徐汇区展评展演昨天举行,绘就文商旅体展融合新图景
昨天下午,当动感的旋律在星扬西岸中心响起,当优美的舞步与橱窗置景交相融合,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让市民李阿姨一家停下了购物的脚步:“以前看演出要去剧场,现在逛着街就能看,还能跟着跳两步,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这是“爱舞徐汇 寻梦芳华”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徐汇区展评展演现场发生的一幕,也是
-
东湖评论:免票变门票,“强制消费”不可取
近日,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中山北路步行街实行收费政策,引发了游客和市民的不满。原本免费开放的步行街突然开始收取门票,游客们纷纷表示,这一做法不仅让人感到被“强制消费”,更让人质疑景区的收费政策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游客的体验和需求。特别是一些游客发现,自己提前预约了免费的博物馆参观,但一到现场却被告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守护与新生:牛角弓走出去,传统古村活起来
在青海尖扎县尖巴昂村,一棵300余年的老榆树身上挂满哈达。村民说,这不是祈求树灵庇佑,而是以圣洁的哈达寄托祝福,守护古树长青——如同他们默默守护这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信念。7月2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尖巴昂村,午后阳光倾泻在夯土砌成的老墙上,斑驳的光影掠过300
-
2025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闭幕,精彩不止6天……
古典吉他清澈的音色穿越千年,与中东悠扬旋律、丝路驼铃回响、典雅的欧洲宫廷乐及弗拉门戈奔放节奏交织共鸣……7月25日晚,在大零号湾艺术中心的舞台上,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圆满落幕。本届闭幕盛典首次打破单一音乐会的形式,创新性升级为大型原创音乐舞台剧。通过“乐舞结合”的形式,以开场歌舞《弦梦之旅》的轻快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