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发作前12年,身体就早已发出预警信号——不是胸痛头晕,而是你每天都在做的这件事悄悄变少!别再忽视身体的“懒惰”信号,今天的运动习惯,可能决定12年后的心脏命运!

图片

心血管病发前12年,身体已发出信号

2025年7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早在发病前12年,就已通过一个信号悄然显现。这个信号就是体力活动的减少。

这项研究历时35年,追踪分析了3000多名成人,期间多次评估他们的体力活动模式,发现两个关键现象,通俗地说:

(1)健康人群的体力活动会随年龄增长缓慢下降;

(2)在未来会得心血管病的人中,他们的活动量会更早、更快地“断崖式下跌”!

具体表现为:

容易疲劳:心脏功能逐渐受到影响,泵血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就容易产生疲劳感。这种疲劳可能在轻微活动后就会出现,而且经过休息也不容易缓解。

运动耐力下降:心脏功能减退,无法满足运动时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导致运动耐力下降。以前能够轻松完成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等,现在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运动距离或时间明显缩短。

体力下降:以前能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爬几层楼梯、步行一段距离等,现在容易感到疲劳、气喘吁吁。这可能是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满足身体活动时的供血需求。

体力活动水平可能不仅是健康的结果,更是未来风险的预测器。一旦体力活动开始减少,很可能就是疾病悄悄埋下的时候。

65岁后,运动能力关乎寿命

一项研究显示,65岁后运动能力越差,死亡风险越高,并且从去世之前10年开始,就会出现运动能力衰退的迹象,例如难以从椅子上起身或更衣困难。

研究中,6000多名参试者在2007~2016年间接受了3次运动功能评估。研究发现:

在去世前10年,坐站能力就较差;

在去世前7年,自我报告运动功能较差;

在去世前4年,日常活动更困难。

因此,及时发现运动能力的衰老信号,保护自己的运动能力,对健康长寿至关重要!

运动能力衰退的4个标志

1. 步行速度变慢

步速是综合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现了身体的适氧能力、心肺功能和下肢肌肉耐力,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0.9米/秒,若低于0.6米/秒,则说明肌肉萎缩较严重,是衰老进程的重要信号。

2. 握力使不上劲

抬、拉、拧、抓……这些基本动作都与握力有关,反映上肢力量水平,也影响全身力量平衡。

如果60~64岁男性握力低于27千克,女性握力低于18千克;65~69岁男性握力低于25千克,女性握力低于17千克,都属于运动功能较差的情况。

3. 日常活动不便

低强度劳动能反映老年人的活动自理能力,如果穿衣、如厕、做饭、买菜等日常活动都受限,说明衰老加剧。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理能力变差,如拧不开瓶盖、拎不动菜、洗不动小件衣服等,这会增加跌倒、失能、住院风险等。

4. 坐站能力不行

坐站能力测验是常见的老年人体能测验法,主要是测试下肢肌肉能力。

具体做法是,站在椅子前,双手交叉放胸前,反复站立坐下。中老年人若能在30秒内完成25次及以上,说明下肢骨骼和肌肉力量不错,反之则说明衰退。

图片

预防运动能力衰退,做好6件事

1. 坚持规律且多样化的运动

每周保持3-5次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提升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如举哑铃、深蹲)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拉伸)维持关节活动度。

避免单一运动,多样化能全面刺激身体各系统,降低过度使用损伤风险。

2.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瘦肉、豆类),帮助修复和合成肌肉组织;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为身体提供持续能量。

3. 保证优质睡眠

每天保持7-9小时睡眠,睡眠中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肌肉修复和体能恢复,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体能下降、反应变慢。

4. 每天晒太阳

维生素D被誉为补钙界的“最强辅助”, 经常晒太阳是人体获得充足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

晒太阳要暴露四肢、不使用防晒霜、不打伞,不隔着玻璃,一般照射15~20分钟即可。

5. 保持合理体重

- 肥胖会增加关节负担,降低运动效率,还可能引发代谢问题,影响体能;过瘦则可能导致肌肉量不足,力量下降。

6. 定期进行健康监测

- 关注血压、血糖、骨密度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如关节炎、心肺疾病),这些问题可能间接导致运动能力衰退。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10个“养生”做法,越养越伤身! 你吃的不是饭,是寿命!主食吃多少真的很关键 晨起有这些表现,可能是癌症前兆

图片

整合

编辑 :胥岩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

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