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总结“睡眠五不宜”,管好睡眠,安睡一整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6:39:00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养生保健】

我国古人对睡眠是相当重视的,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提出睡眠过程中的一些禁忌,如:一忌仰卧;二忌忧虑;三忌睡前恼怒;四忌睡前进食;五忌睡卧言语;六忌睡卧对灯光;七忌睡时张口;八忌夜卧覆首;九忌卧处当风;十忌睡卧对火。
古人的经验总结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现结合当下大家的生活习惯,总结出“睡眠五不宜”。
睡眠五不宜
睡眠不可忧虑恼怒
睡时一定要静心安稳,如果睡下以后总在思虑日间或过去未来的杂事,甚至忧愁焦虑,不但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凡情绪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怒,还应防止任何情绪的过激。
许多人喜欢躺在床上思考问题,这样也会引起大脑的兴奋,时间一长,必然会引起失眠。
还有的人以看书报作为催眠的方式,有时可以获效,但是遇到刺激大脑兴奋的文字就会破坏睡眠的节律,起到相反的作用。
睡前不宜饱食、多饮
晚餐过饱、过迟,增加胃肠的负担,脘腹胀满,转侧难受,必然影响正常的睡眠。
睡前不宜多喝水,尤其是浓茶、咖啡等使人兴奋的饮料。
一方面咖啡、浓茶等饮料使大脑兴奋不易入睡,另一方面睡前多喝水加重肾脏的负担,容易起夜而影响睡眠。
睡前不宜多言哼唱
古人云:“肺为五脏华盖,好似钟磬,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卧床后多语,则肺气易发散,使五脏俱不得宁从而影响睡眠。
卧睡时不宜当风、对灯
卧睡时应该保持窗户的通风,但是风口不能对着头部,这样风邪入脑容易引起面瘫、偏瘫等病。
睡时不宜张口、覆首
张口睡觉,空气中的污物可以从口进入人体,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易生外感,易被痰窒息。若是睡觉时将头钻进被窝里,空气污浊,时间长了大脑会缺氧而发生窒息。

睡眠黄金时间
古人的子午觉是我们现在经常强调的睡眠养生法之一。子时指夜里23时~凌晨1时,属一日时辰中的阴中之阴,同时阳气初生,阴阳俱虚,所以此时段必须休息。午时指中午11~13时,此时是一日时辰中的阳中之阳,阴气初生,阳气由此由盛转衰,所以午后需适当休息以培补阳气。
子午之时,阴阳交接,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此时静卧,可避免气血受损。
晚上熬夜不可取。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中曾说过:“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意思就是,读书的时间不能超过子时,如果熬夜读书的话将严重透支健康。
明代陈继儒在《珍珠船》中说:“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则枯。”如果每晚11点仍不睡觉,对肝血消耗巨大,日久伤及肾。会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肤色暗沉,痘痘、出油等各种问题冒出来,这时候就是天天用昂贵护肤品,拼命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带来的伤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短三伏”对三伏灸疗效有无影响?专家解答来了
全媒体记者 侯娟娟 韩堃 实习 孔佳欣 刘益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不少人准备贴敷“三伏贴”,以求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按照传统的干支纪日法推算,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比往年少了10天,成为近十年来最短的三伏天。这让不少市民心里犯起了嘀咕:伏期变短,原本
-
十年罕见!三伏天“缩水”10天,专家提醒:热力不减反而更猛,“……
今年三伏天时长发生罕见变化,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从往年的40天缩短为30天。三伏天变短,对我们生活和健康有何影响?三伏灸的疗效会因此受限吗?记者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赵晓山,对此作出解读。赵晓山表示,三伏天虽短,热力不减反增。今年高温天气或将更为集中、持续更久,公众在防暑、
-
身体这5处“发红”,想不长寿都难!快自查→
请此时开始,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为什么我爸总这样,永远不站在我这边,永远在说我!”“他永远就是在否定我,轻易地否定!我不求他感同身受,但起码的信任呢?”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以为“打压式教育”是为孩子好,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只有伤害,没有教育。01身边这种父母挖苦、贬低、喜欢拿孩子作对比、挫伤孩
-
吃减肥药居然“中毒”了?这些新型毒品不得不防→
近日,江苏南京的周女士被一款来自韩国的“减肥产品”所吸引没想到服用后却出现口渴口干、无精打采、心慌恶心甚至失眠等诸多不适症状检测之后居然发现这些产品含有冰毒成分!以精神药品成分抑制食欲长期服用危害健康周女士购买的“减肥产品”中被检出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芬特拉明、氟西汀等多种违禁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
-
不喝冰饮更解暑?普陀这家社卫的中医教授温凉之道
入梅后的申城,在高温与雨水的夹击下,湿热难耐。一时间,冰镇饮料、冷饮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解暑“标配”。曹杨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医师胡欣翌提醒:小心冰饮伤身!中医认为,当前的“梅雨+高温”模式,为暑湿夹击,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阻滞经络。此时,防暑的关键在于“避暑有节”与“适度排汗”。胡医生建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