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奇思妙想 培养科学素养(教育时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8:13:00
来源:人民日报
航天员“天宫授课”,带领全国青少年领略太空的神秘与魅力;博物馆、科技馆积极打造科学探索课程,让孩子们在实验和探究中学习知识;科学家走进校园讲座,在青少年心中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极大地激发了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现实观照下,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事关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激发,更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
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紧扣探究实践强化实验教学……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范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走深走实有了“施工图”。
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年少时的航天梦,激励着航天员桂海潮逐梦星空,载梦远航。从课程设置优化,到师资队伍建设,再到教学方法创新,学校应呵护好学生心中对科学的向往。一方面,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绝不让科学教育在课表中缺位,为学生搭建起认识科学世界的阶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组建机器人社团、天文观测小组等各类科技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科学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里不断磨砺科学思维,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瞧,有的学校积极创新,以“蚂蚁搬家观察报告”替代传统闭卷考试,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有的学校广泛开放实验室课外使用权,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了上手操作的空间;有的学校探索“科学素养银行”评价体系,推动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接受与质疑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
科学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关键的是要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谁来施教至关重要。科学教师要懂科学、懂教育,深刻理解科学教育应该教什么、学生如何学习科学、教师如何教科学。在科学教师培养方面,应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在公费师范生项目中提高科学教育学生培养比例,支持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类课程教师。同时,做好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培训,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纳入省市教师培训和“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建立多类型、多样态的研修共同体,推动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在交互式团队架构中学习和实践。
越来越多的力量与智慧汇集,为中小学生打开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北京怀柔区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全区中小学校的科学副校长,指导学校科学教育规划和科技课程建设;河南濮阳县文留镇枣科小学搭起自然科学实验大棚,在田野里“刨出”精彩好课,学生可以跟随农耕节令进行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对比种植实验。
科学素养从来不只是试卷上的标准答案。从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到科技节里动手参与,再到积极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难题……如此锤炼出的科学素养,才能让少年成长更有底气,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创新活力。(闫伊乔)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3日06版)
相关文章
-
视频海报|教师节:师如春雨 润我成长
视频海报|教师节:师如春雨 润我成长来源:中国甘肃网#教师节##教师节,感恩教师#
-
太原:感恩“引路人” 市民深情讲述“我的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一次耐心讲解、一个鼓励眼神、一个温暖动作,都可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影响,或在学业上少走弯路,或懂得做人的道理。当时的情景,多年后仍记忆犹新。连日来,玉园南社区、和泽苑社区相继举办了教师节主题活动,多位居民讲述“我和我的老师”的故事,以此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抚平心灵创伤
-
沉浸式体验国防科技!广州国防教育这样“圈粉”青少年
南都讯 记者叶斯茗 9月8日,“童心向党 爱我国防”广州市国防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越秀区旧部前小学热烈开锣,本次活动围绕“一次升旗、一场展演、一个展览”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深植爱国强军的种子,让国防意识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退役官兵执旗出场
-
多元课堂启新程 扬帆奋进新学期—青海各地中小学校开学首日见闻
开学第一课。通讯员 程凯波 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学生学习站军姿。本报记者 苏烽 摄老师也积极参与新学期第一课。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同仁市第三完全小学二年级二班学生收看央视《开学第一课》。本报记者 栾雨嘉 摄奔跑在熟悉的校园。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写下自己的新学期新期望。本报记者 陆
-
甘肃多部门协同打好助就业“组合拳”
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举办省级招聘会41场、邀请企业9883家、提供岗位10万个,开展就业育人活动2000多场次、参加学生40万人次,共建400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与12849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师范类、理工类、医药卫生类等10个就业联盟,形成“分类精准推介人才、人岗匹配招聘人才”新模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