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周小华 实习生 向思强)去年夏天,长沙晚报社发起“晚报帮帮团·公益助学大行动”,成功助力一批励志学子圆梦大学。这些学子的大学如今生活怎么样?感受了社会的爱心,他们又是如何让爱心接力的?在新学子即将走进校园之际,晚报帮帮团记者回访了几位“晚报帮帮团·公益助学大行动”帮助过的大学生。记者发现,沐浴在爱心中的学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这份温暖。

感受爱心,她成了爱心志愿者

“早知道不回家了,这里根本不好找兼职。”回到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的家,易佳欣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起来。

其实家里处处是温馨。爷爷奶奶不让她进厨房,连扫地的活儿都舍不得让她沾手;每天清晨送妹妹去幼儿园,傍晚再伴着夕烟接小家伙回家,其余的大把时光,都耗在书桌前的课本与笔记里。可空下来的日子越久,心里的焦虑就越盛。“我怎么当初不留校呢?校园里家教互助群里总有信息,哪怕是发传单、做服务生,也能让日子过得更充实些,关键是缓解一些经济压力。”易佳欣说。

虽然刚刚结束在南华大学的大一生涯,易佳欣已经在规划两年后如何考研,她认真地跟记者交流着未来:准备考研读教育类专业,只因风景园林专业相关工作实在难找,“我们这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下的建筑类,最好还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作为一名文科生,学起来总比旁人吃力。虽然能够跟上学业,但要花更多的时间。”

学业很紧,但上学期她还是找了份家教的工作,“挣了点生活费”。妹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花了数十万元,全家经济来源靠父亲打零工维持。去年的学费是村里资助的,下学期她打算申请助学贷款,自己再挤挤时间找找兼职,希望日子不会那么辛苦。

易佳欣加了资助她的爱心人士的微信,头像一直在却很少有消息提示。“叔叔说让我有什么困难就跟他提,但我觉得读大学没什么困难。”她摩挲着手机外壳轻声说,眼里是不愿给人添麻烦的倔强。

日子还是美好的。易佳欣给记者看了几张她参加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的照片,各种志愿活动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让她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望着远处的稻田,易佳欣轻声说,自己感受过那么多人的爱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把这份暖意传递下去,回馈社会的爱。

“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这些天,家住宁乡市双江口镇山园村的胡女士忙了起来。“虽然读大学的大女儿在学校学习没回家,但在宁乡一中读高一的两个小女儿已经正式放假了。”

去年,胡女士的大女儿小怡在高考中取得了567分的好成绩,被湘潭大学英语专业录取;一对双胞胎小女儿小钰和小轩也考上了宁乡一中。“三个孩子都考得这么好,我们家确实很高兴。”胡女士说,在欣喜之余,三姐妹的学费、生活费,也着实让一家人感到压力重重。

“学校有助学金,我女儿在宁乡一中读书时,每年都拿到了助学金。”胡女士告诉记者,一路走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困难家庭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双江口镇对于部分考上大学的困难学子,会发放一定的奖学金。除此之外,爱心人士也纷纷解囊,帮助三姐妹克服困难。

胡女士告诉记者,大女儿小怡在大学读书跟高中一样努力,放暑假了还一直留在学校学习,要7月底才能回家。“她成绩很好,大一上学期就通过了四级考试,考了600多分.今年上半年还参加了六级考试,成绩还没出来。”一直以姐姐作为榜样的双胞胎小女儿,在宁乡一中成绩也是中上,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现在确实经济压力比较大。大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得自理。两个小女儿虽然学校减免了学费,但还是要交杂费,生活费也不秀气。”胡女士介绍,有爱心人士长期资助她家的小女儿,“上半年过寒假的时候,爱心人士到我家,留下5000元做小女儿的生活费。”

“大女儿还没有回家,已经有人打电话来问她暑假怎么安排,说想要让她做家教帮忙补课。”胡女士说,对爱心人士的雪中送炭,三姐妹一直很是感激,也表示,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成为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当记者把回访的情况反馈给去年的捐助者后,大家都表示很欣慰:“孩子们的感恩之心,是对我们最美好的肯定。但我们付出爱心的初衷,从来都不是要求回报,而是希望能帮助孩子顺利走完这段关键的求学路,带着努力和感恩,去追求梦想。”

“这份恩情,一定会传递下去”

去年暑假,经过本报牵线搭桥,来自望城区桥驿镇桥头驿社区双合组的佘文彬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走进了邵阳学院的课堂,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时隔一年,7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佘家进行回访时欣喜地看到,在爱心暖流的汇聚下,这个家庭正逐步走出阴霾。

在桥头驿社区双合组的一个农家小院,记者见到了佘文彬一家。今年51岁的父亲佘旭煜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在外面做泥工,每天清早出门,很晚才回家,收入很不稳定。母亲蔡晓林患有多种疾病,几乎无法劳作。佘文彬在邵阳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读书,姐姐佘婷婷在吉首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读大四。“供养两个大学生确实压力巨大。”佘旭煜告诉记者,姐弟俩每年学费要2万元,每月生活费要3000元,加在一起不是个小数目。

邵阳离长沙不远,坐高铁只要90元钱。但为了省钱,佘文彬只在寒暑假才回家和家人团聚。一家人虽然过得清贫,但其乐融融。

佘文彬去年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这份沉甸甸的恩情,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懂事的他学业努力,成绩稳居班级前列。暑假,佘文彬主动做起了家教,挣钱补贴家用,为父母分忧。

“对爱心人士的帮助,我铭记在心。这份恩情,我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传递下去,去帮助那些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佘文彬坚定地说。他还特意给去年曾资助他的97岁老人李奶奶打去电话表达谢意,电话那头,李奶奶婉拒了他看望的心意:“助人为快乐之本。你们年轻人时间宝贵,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奋斗上就好,我一切都好。”

几经周折,记者见到了李奶奶。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她拉着记者的手,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长寿心得,同时表示,自己就是想尽点微薄之力,为社会作点贡献,“以后,我希望有机会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