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知名抗日台胞陈金方。

鼓浪屿鼓声路8号陈金方故居。

台湾义勇队下设台湾少年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讲述人 厦大台研院历史所副所长 黄俊凌

台海网9月3日讯(导报记者 刘韫佳 薛洋)8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硝烟散尽,山河重光,伟大抗战精神已镌刻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我们奔涌于血脉的力量源泉。它诉说着先烈以铁骨撑起的天空,用热血浇灌的土地,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

每一次回望那十四载峥嵘,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再度淬炼。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精神在缅怀中传承,力量在铭记中生生不息——一个敢于直面伤痛的民族,才能在任何艰险前挺直脊梁,无畏前行。

秋日的厦门南普陀寺香火袅袅,游人如织。在后山众多石刻中,“洗心池”对面岩石上所题“复疆”二字尤为引人注目。这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籍抗日名将李友邦亲手所刻。而“复疆”二字,也是李友邦率领的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暗号。

战火纷飞中,在台湾义勇队的旗帜之外,还有许多台湾同胞同样融入了福建抗战的洪流。这方“复疆”石刻,不仅是胜利的纪念碑,更见证着两岸人民共同用热血铸就、不容忘却的光辉篇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导报记者采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副所长黄俊凌,回顾这段海峡两岸共御外侮、同心救国的历史记忆。

星火 台胞抗日组织早期发轫

“早在抗战前夕,就有众多在厦台胞自发联合起来,进行抗日活动。”黄俊凌告诉导报记者。1923年6月,嘉义人李思祯在厦门组织“台湾尚志社”。该组织表面上以切磋学术、发展文化为名,实则致力于唤醒台胞的民族意识,凝聚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追求光复的思想力量。

1924年,以台籍学生林茂鉾、郭丙辛为首,联合厦门与台籍青年学子,共同组织成立“厦门中国台湾同志社”。该组织在厦门市内各处张贴不同的宣言,揭露日本殖民者对台湾的残酷统治,呼吁在厦的台湾同胞团结起来,为使台湾摆脱日寇统治而奋斗。

在“台湾尚志社”和“厦门中国台湾同志社”等组织成立的鼓舞下,在厦台湾学生决定进一步发展两岸同胞的联合组织。嘉义李思祯(厦门大学)、彰化王庆勋(厦门大学)、台北翁泽生、洪朝宗(集美中学)、基隆许植亭(同文书院)、台南江万里(中华中学)等人,经过数次协商,于1924年组织成立了“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

“由于有这些组织基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旅厦台湾同胞立即发起组织抗日复土总同盟。”黄俊凌说。9月4日,台湾同胞抗日复土总同盟在厦门成立,成员提出“全国抗战也就是我们台胞发挥热血”“与祖国台胞站在同一战线,用火与血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战斗”的口号。不久后,居住在石狮的台籍医师周燕福等9人,也于同年9月21日成立石狮同胞抗日复土总同盟,与总同盟共同进行抗战复土运动。

这些组织的呐喊与行动,将在闽台胞的星星之火从四面八方聚集,最终汇入浩大的福建抗日潮流。

旗帜 李友邦与台湾义勇队

台胞在福建的抗日事迹,以李友邦及其领导的台湾义勇队最为著名。

李友邦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出生于台北芦洲。他自幼就不满于日寇统治台湾,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1924年,他与八位同学突袭台北新起派出所(今台北市长沙派出所),轰动台湾,遭到日本殖民当局通缉。李友邦认为收复台湾必先保卫祖国,于是连夜越墙逃离,来到祖国大陆继续抗日事业。1938年秋,“台湾义勇队”正式成立于浙江金华,同年成立了直属义勇队的台湾少年团。

黄俊凌介绍,在李友邦的带领下,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积极投身浙江、福建抗日前线。“这支队伍不仅协助地方机关开展抗日宣传,积极发动从军、筹募资金;更凭借其熟悉日语的优势,承担起翻译敌军文书、审讯和教育日俘的重要任务。其中不少队员隐姓埋名,潜入敌伪机构内部,秘密搜集情报。他们也直接展开军事斗争,先后三次对厦门日军发起武装突击,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此外,台湾义勇队还积极投身战时医疗事业,协助建立战时医院,保障战时医疗需求。

台湾义勇队下设台湾少年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台湾少年团全部由未成年的台湾同胞组成,其中有台湾抗日志士的遗孤,也有台湾义勇队队员未成年的子女和弟弟妹妹。团员们在祖国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抗日,也常组织小分队到抗战前线进行慰劳,鼓舞士气。福建武夷山苍屏峰麓岩壁上,有一幅写着“打倒日寇,保我中华”的摩崖石刻,就是台湾少年团在武夷山活动时留下的抗日壮语,一直保留至今。

1945年9月3日,台湾义勇队副总队长张士德携带国旗搭机回到台湾。9月4日,这面国旗在台北宾馆冉冉升起,象征台湾光复,脱离日本殖民统治。烽火岁月中,台湾义勇队辗转浙、闽各地,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如同一面旗帜,宣告着台湾同胞在祖国的救亡图存中从未缺席。

群像 八闽大地的台胞志士

在台湾义勇队这面鲜明的旗帜之外,更有无数台胞的身影汇入八闽的抗日洪流。他们身份各异,却以共同的信念在各自的战场上书写着爱国篇章。

日据时期,众多台胞来厦定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驻福州、厦门日本领事馆强制“在闽日台侨民”返台,许多台胞选择留在福建,并向福建当局递交复籍申请。台籍教育家陈金方曾先后两次提交共计数千字的复籍呈请书。在呈请书中,54岁的陈金方写道:“金方一生除为祖国尽瘁革命外,固未依赖台籍以营一事,利一金也。现值全国抗战伊始,金方虽云老迈,为国未肯后人……恳请核准将金方恢复国籍,以便共赴国难。”

陈金方年幼时随父母赴台,甲午战争后返厦,曾追随孙中山革命,更屡屡对往来厦门的革命志士倾囊相助。1938年5月,厦门沦陷,陈金方成为日伪政权威逼利诱的对象。据陈金方后人回忆,日寇对陈金方施以夹手指、针扎、灌辣椒水等酷刑,妄图摧毁他的意志。历经几天几夜的残酷折磨,陈金方始终没有屈服。最终,日寇迫于各界压力,不得不将其释放。

陈金方之子陈传达是一名出生于鼓浪屿的音乐家,在厦门沦陷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鼓舞人心。1945年,日寇因兵员缺乏,要求在厦台籍青年入伍接受训练,陈传达也在被征之列。陈传达不愿屈从,决定从鼓浪屿泅渡出逃。三天后,他的尸体在海边被发现,被枪弹从后脑贯穿了右眼。这位青年音乐家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其拳拳爱国之心却始终光照后人。

许多台胞不仅申请复籍,还主动为抗战捐屋捐物。祖籍金门的台胞江朝汉在台南长大,30岁时来到厦门学医。因经济萧条,江朝汉一家九口艰难度日,甚至一度寄居亲戚家。即使在如此处境下,他仍积极投身抗战,还将唯一的一座平屋贡献国家。他在呈请书中如此写道:“伏思国难当头,凡属国民,均应尽心尽力,共谋民族之解放,有财者输财,有力者出力。”舍身忘己,令人感佩。

回响 跨越海峡的记忆与传承

岁月长河奔涌不息,但历史的印记从未湮灭。从厦门南普陀寺后山的“复疆”石刻,到武夷山“打倒日寇,保我中华”的摩崖题字,这些遍布八闽大地的遗迹,至今仍诉说着当年台胞志士的动人故事。

李友邦将军之子李力群,至今仍往来奔走,向两岸同胞讲述先辈的抗日复疆事迹。陈金方、陈传达父子的后人陈昕,与陈传达一样走上音乐之路,多次借助音乐投身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先辈的责任担当……比石头更坚韧的,是薪火相传的记忆与精神。

当我们将那些鲜活的故事置于历史图景中回望,便会发现其背后的深远意义。正如黄俊凌所指出,台胞在福建的抗日活动,并非孤立进行的。“首先,它是大陆台胞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还有不少台胞在大陆其他省份以各种方式参与抗日活动;其次,它也是岛内广大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在祖国大陆的延续。”

“他们的斗争,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这段历史,是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去讴歌的。”黄俊凌说。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