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朱珍 徐莎莎

“上下班就像在走花路。”“杭州真的是懂浪漫的,高架成浪漫花园了……”近日,杭州市高架(立交)上数百万株月季迎风摇曳,开出一条条梦幻的“空中花廊”,刷屏社交媒体。

这份浪漫,也让大家再一次关注到了背后默默耕耘的城市养护人——园林绿化工和环卫工人。

在杭州市钱塘区的城市设施养护队伍中,就有这样普通又特殊的一家人——父亲宋彬是园林绿化工人,母亲张立娟是一名清洁工,儿子宋广飞则是一名“00后”园林绿化现场负责人。

说普通,是因为他们和许多城市建设者一样,披星戴月地用劳动和汗水守望城市。而特殊,是因为他们一家三口从山东来到杭州,都选择城市养护相关岗位,并且对工作有着高度认同感。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他们用一颗纯粹质朴的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守护一座城市的“美貌”。

打破偏见的“00后花匠”

立夏之后,气温日渐升高,植物进入生长旺季,病虫也开始活跃,往往是绿化养护的黄金期。

“五一”假期才结束,宋广飞便早早来到青六中路中段绿化带,为植被做“体检”。他仰头轻捏叶片,仔细观察树叶颜色和形态,查看树枝上是否有虫卵。“这几棵海棠还需要再进行一次防治,可以打一点吡虫啉、多菌灵和阿维菌素。”检查完毕,他将防护措施发到工作群里。远处,朝霞为树叶洒上碎金,这是独属于这位“00后花匠”的日常浪漫。

宋广飞出生于2002年。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园林工程专业。2024年4月,他带着山东小伙的闯劲投身绿化事业,如今在杭州大江东城市设施管养有限公司,担任园林绿化现场负责人。

而面对“大学生怎么去扫大街”“园林绿化是中年人干的”等刻板印象,他从容回应:“干园林绿化没啥丢脸的,现在行业里年轻人也很多,杭州高架上的月季大部分花苗都来自一个‘90后’团队。”

事实上,园林绿化工作还真的不容易,它涵盖种植、浇水、修枝、除草和移植等多个繁琐环节,仅钱江直河公园里就有20多种、2000多棵树木。

工作一年多,宋广飞用行动打破外界偏见,他的手机里存着7200多张树木照片,作为植物“病历卡”。现在,随手一指江东一路上的每一棵南天竹、青六中路上的每一丛女贞,他都能说出修剪周期。这份“活地图”般的本事,源于无数个蹲在绿化带和公园里的日夜:台风天连续作业22个小时扶正树木,暴雨夜打着手电排查积水,甚至在太子湾公园游玩时,也会掏出手机记下花境设计细节,为自己的绿化设计思路作参考……

“照顾植物得‘因材施肥’,要根据它的习性来养护。”聊到工作,略显腼腆的宋广飞打开了话匣子。他的工作笔记里,记满了不同植物防治病虫害的情况:4月10日,青六中路中间绿化带海棠叶片背面出现蚜虫,已及时采取措施,后续七天内密切关注蚜虫是否死亡、是否需要进行二次防治;4月13日,青六中路中间绿化带海棠蚜虫已普遍死亡,接下来全面进行蚜虫防治,尤其是针对黄山栾树、紫叶李……

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科学管理,积极参与钱江直河公园月季的花期调控,保证节假日月季盛放,方便市民拍照打卡。

傍晚收工后,宋广飞走在下班路上,看到绿化带干净整齐,闻着草木清香,亲身感受着杭州的变化——飞速发展的城市里,绿化不再是“边角点缀”,而是融入高架桥、步行街的城市名片。“你看江东一路中间绿化带,冬有三色堇竞相盛放,夏有月季热闹,四时都有惊喜。”他说,正是这种“与城市共生长”的感觉,让他们一家子决定以后都留在钱塘。

眼下,宋广飞有了新的职业目标,他白天专注工作,夜晚学习网课,备考二级建造师(市政专业),以后还打算考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在他看来,“如今园林绿化工作方式很现代,许多地方会用无人机打药,树木养护不仅是‘种树浇水’,更是用科技和美学雕刻城市。”

一位父亲的花事和人生哲学

如果说宋广飞是新时代园林人的代表,那么他的父亲宋彬就是扎根一线的老匠人。

宋彬从事园林绿化相关工作已有17年,从一名花卉市场送货员,再到杭州大江东城市设施管养有限公司的绿化班组长,手上的厚茧是他与花草朝夕相处的见证。

宋彬对花草的热爱源自童年。小时候,他就喜欢从山上挖回杜鹃、野菊,种在家门口。不同于许多人对罕见名贵花卉的追求,他偏爱三色堇、牵牛花、海棠这些寻常小花。“它们好养活,生命力强,像大自然的小精灵。”宋师傅指着身边的三色堇说道。

刚来杭州时,他在花卉市场送过花,跟着姐姐卖过菜。出于对花草的喜欢,他后来选择了园林绿化工作,2020年左右,经朋友介绍,他来到杭州大江东城市设施管养有限公司,后来,妻子和儿子也相继加入公司。

宋广飞选择园林专业,也是深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看着父亲侍弄花草,在心底埋下了投身园林绿化的种子。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句浸透养护智慧的箴言,在宋彬手中是尊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工匠精神,在教育里则化为尊重孩子喜好的育人哲学。他深谙每株植物都有独特的“生长密码”:耐旱的仙人掌需克制浇灌,喜湿的绿萝要多多浇水,同样,他也尊重儿子宋广飞的人生选择。高考完填报志愿时,宋彬的那句“工作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做好”,让宋广飞把人生的决策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

父子俩心有灵犀,宋广飞的朋友圈里,也记录花开花落。他在朋友圈引用——“我想生命这卷书,落款应是亭亭常青树”,表达对生命的期许。他们都将养花护草的感悟,淬炼成朴素的价值观。

毕业后,宋广飞投身园林绿化行业,甚至成为父亲工作上的领导。起初,宋彬有些不适应,担心儿子经验不足,与同事沟通不畅,但宋广飞用专业能力获得了父亲认可。去年7月,宋广飞在肉眼未发现虫卵时,运用理论知识,及时预判钱江直河公园里的香樟树可能面临樟巢螟威胁,提醒工人们提前打药,避免树木受损。

在工作中,父子俩并肩作战,父亲凭多年经验给出建议,儿子则运用智能化机具提高干活效率,比如操控绿篱遥控修剪机,像“玩玩具车”一样剪草。两代人的智慧在园林中交汇,焕发出新的活力。

母子俩21天没碰面的“时差”生活

清晨5点,母亲张立娟已轻手轻脚起床准备早餐。作为一名环卫工人,她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6点到下午5点半左右,需要清扫江东二路最繁忙的路段。而儿子宋广飞下班后经常学习,有时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此时母亲已经睡下。即使之前住在同一层楼,是隔壁邻居,母子俩却像是生活在不同的“时区”,曾间隔21天才见面。

“4月11日是他的生日,我中午做了一桌菜,问他回不回来,他只说‘太忙,不过了’。”回忆起那一幕,张立娟红了眼眶。

一年365天,除了过年三天调休,一家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奔忙。张立娟每天与扫帚、垃圾桶为伴,穿梭在人流密集的路段,捡垃圾、清死角。宋广飞则带着团队修剪花木、防治病虫害。“他有时候凌晨才回家,第二天又早早出门,根本碰不上面。”张立娟说。

这份“时差”背后,藏着两代人的坚守。张立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也有一副热心肠。去年夏天,她在马路上捡到一包甲鱼,担心高温下甲鱼死去,在路边等了一小时无果后,特意把甲鱼带回家用电风扇降温,直到失主通过监控找来。对方要请她吃饭致谢,被她婉拒:“这是应该做的,东西是别人的,咱就该保管好。”

在母亲眼里,宋广飞从小独立。填报志愿、选择工作,他都有自己的主见。“他性格腼腆,有压力也不爱说,有事儿更愿意和他爸聊。”张立娟笑着叹气,言语间满是牵挂。

但儿子的贴心也让她备感温暖:知道母亲冬天手易冻,他悄悄买了防水手套;发现母亲雨天鞋子易湿,又送上保暖雨靴。

“五一”假期里,一家人难得团聚吃了一顿饭。“希望以后能多跟儿子见面,家人都身体健康,家里越来越好。”张立娟朴素的愿望,道出了这个家的温情。

在城市发展的快车道上,钱塘的“护花”之家,和千千万万个城市建设者一样,用心呵护城市的美丽,也在忙碌的“时差”里,创造出家庭的“小美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