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者:编织记忆经纬,让英雄图卷绵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9:00
【英雄,从未远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来,无数历史观察者、研究者、讲述者,于年轮缝隙中挖掘线索,在时光长河里打捞星魂,渐渐拼凑、还原了那段铁马金戈、波澜壮阔的历史。其间,无数鲜活的生命以身入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编织记忆的经纬,他们的身影逐渐清晰……
收藏:以旧物为媒的跨时光对话
“尽可能让每一位烈士都留下姓名。”
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张泛黄的名片。谈起它的由来,吴先斌记忆犹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藏 陈中柱将军名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是2012年,刚下过第一场雪,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受邀来到一位老藏家的住所。在堆满旧物的房间里搜寻了三小时,他仍未找到中意的藏品。一旁的藏家开口道:“看你是行家,瞧瞧这个吧!”说着,藏家掏出一张泛黄的名片。
名片正面印着: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背面是将军手迹:兹有总部第一总队水上游击大队,部队东去,以予通过。这是件珍贵的抗战文物,在与藏家协商后,他将名片请回博物馆。
几经辗转,吴先斌联系到陈中柱将军的遗孀王志芳与他们的女儿陈璞。望着名片,鲐背之年的王志芳半晌未语,然后喃喃道:“又见到你们的父亲了……”名片展出后,陈璞好几次走进展厅。她在留言簿写下:爸爸,我今天见到您的笔迹和印章,回忆往事,又像见到您一样!落款处,她特意署了乳名“红秀”——父亲生前对她的爱称。

陈璞女士的留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41年6月,陈中柱将军在兴化武家泽率部与日伪军激战三日,最终身中六弹壮烈殉国,年仅35岁。时间来到2015年,99岁的王志芳走进博物馆,她紧紧捧着丈夫的名片,写下了质朴却热烈的五个字:我爱陈中柱。

王志芳女士的留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泛黄的名片不再是行军道具,留言簿上的手书也不只是后人思忆,它们两两相聚,仿佛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馆内随处可见英雄的名字、手印,在吴先斌眼里,这都是先烈曾来过、奋斗过的印记。图为吴先斌展示他收藏的侵华日军于南京施暴的照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淘金”:在故纸堆中拾遗英雄荣光
“面对这种审讯,几乎没有做任何供述。”
这是一份1933年日方报告中的一句话。翻阅资料,赵新利又发现了吴振鹏和王履冰的名字。他们因信仰相识,相知相爱,于战火中共赴国难。

日方档案复印件。(光明网记者 王蕾摄)
从档案里“淘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新利一“淘”就是几十年。2008年,正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将目光投向日本博物馆与档案馆,开始系统梳理中共新闻宣传史料。他在如山的故纸堆中,寻找一份传单、一个名字、一段故事。“发现有价值的内容,那种愉悦就像……”赵新利望着数百万页、贴满标签的档案集微笑道,“就像在水里摸到金子。”
1926年,20岁的吴振鹏在《中国青年》上发表小说《端午节》,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1927年,他主编《红灯》,希望以“红灯永远照亮着”点燃青年热血。然而1933年5月,因叛徒出卖,他与怀孕的妻子王履冰双双被捕。狱中,他为未出世的孩子写下绝笔:孩子,你要相信爸爸是爱你的,但是为了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爸爸不能等你了!次日,27岁的吴振鹏壮烈牺牲。同年,日方的报告中写下了前文那句:面对这种审讯,几乎没有做任何供述。

赵新利教授在整理档案。(光明网记者 王蕾摄)
“敌方记录与我方叙述一致,烈士姓名、被捕时间、牺牲经过……”来自敌营档案中的寥寥数笔,让赵新利感慨万千,“这些散落于故纸堆的记录并非虚构,是险些遗失的历史。”在他眼里,这些第三方史料不仅证明了英雄事迹真实可信,更有力地回击了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
“提灯”:依现代科技重铸英烈“归家路”
“二哥啊……”
几天前,家住山东省威海市侯家镇的赵桂茂,接待了几位特殊的访客。看到对方拿出的DNA鉴定报告,赵桂茂的双手止不住颤抖——这份报告证实,他寻找了77年的二哥赵桂金,回家了。1927年出生的赵桂金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的一名班长,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牺牲,年仅21岁。

赵桂金烈士的身份认定材料(图片来自 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逢,离不开背后“提灯者”的努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队员们,就在其中。“几年前,我们受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委托,组建了一支英烈回乡团。”中心主任于春江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2024年3月,济南历城革命烈士陵园利用升级改造的契机,打开了园内一座埋葬有800余位无名烈士的合葬墓,利用DNA技术溯源其身份。“中心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遗骸整理工作,归纳遗物、检查骸骨、判断伤情。”于春江介绍道,“我们把检材带回实验室,并将提取出的DNA放到数据库中比对,初步判断烈士可能的故乡、亲属。”

鉴定中心成员在整理烈士遗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项充满挑战的工作: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不少棺椁内已形成菌落生态,白色菌丝覆盖遗骸;棺椁从地下抬出后,很多都已腐朽不堪,搬运十分困难。
“其实,环境恶劣没什么,最让大家头疼的是反复检测,仍无法提取有效DNA。”起初,于春江与队员们希望从股骨入手,因其粗壮,包裹的肌肉较厚,利于检测。“可很多烈士的股骨条件复杂,反复提取也无果。”
聊到条件为何“复杂”,于春江叹了口气。随着整理工作的推进,遗骸上的伤痕渐渐清晰。有些烈士的股骨被整齐砍断,断面光滑。“一看就是被锋利的刀直接斩断的,那可是大腿骨!不是近身肉搏,不可能这么惨烈。”虽从业多年,可于春江初次看到这些断骨后也难免鼻头一算。这些战士牺牲时年龄在20岁左右,“有的只有十几岁,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
面对反复提取仍旧无果的现实,望着这群埋葬了半个多世纪的孩子,队员们不甘心。“试试牙齿?”“太硬了,很难提取有效DNA。”“恰恰因为硬,DNA的保存也许更好?”经过讨论,团队调整方向,从牙齿入手,一下子打开了局面,100余位墓中的烈士先后确认了身份。

鉴定中心成员在搬运整理好的烈士遗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于春江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于陵园与实验室间。他判断,运用现代技术,团队可以确认墓中80%的烈士身份,帮助他们寻到故乡或亲属。
在历史的长廊里,总有这样一批拾光者,他们奔走四方,收纳烈士遗物;披沙拣金,整理纸缝中的线索;点亮星火,带流散的英魂归家。有了他们,历史的记忆不会被时间截断,英雄图卷得以代代绵延。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撰稿:董大正 王蕾 任子薇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文章
-
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山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授课!乡宁县职业中学暑期社会培训收官
7月25日,乡宁县职业中学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培训自7月21日开班,吸引了235名学员踊跃报名,他们分别进入9个专业班,开启了充实的学习之旅。开班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举行,乡宁开放大学分管领导兰新良主持。出席仪式的有乡宁职中教务副校长王磊、实训室主任陈丽娜、乡宁开放大学办公
-
这个研究木皮的杭州姑娘,将“家乡气息”带上国际舞台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通讯员 包成勇今年9月份,来自杭州的设计师、艺术家赵珂巍,将携作品亮相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和纽约collectible家具展。“我在杭州生活了23年,从出生到成年,都生活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城市。杭州将城市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这也影响了我,我的作品表达的,也是这样像大自然一样的语言
-
欧盟高官:美欧贸易协议严重失衡并损害欧洲利益
在美欧双方宣布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后,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对该协议表示强烈不满,直言其既不令人满意,也不符合欧洲的根本利益。朗格指出,这是一项带有偏见的协议。他认为,尽管15%的统一税率在某种程度上带来贸易关系的可预期性和法律上的安全保障,但整体而言,这一协议远未达成平衡,甚至可能对欧
-
记者手记|“是破译者、是桥梁、是砖瓦”——感受上合组织国家媒体智库的合作力量
新华社郑州7月26日电“‘上海精神’如同上合组织的‘基因密码’,我们需要将其破译并传达给大众”“我们要成为桥梁,不止传播信息,更要传递‘上海精神’的内核”“每一篇报道、每一个故事,每一份出版物都可以成为建设上合共同家园的一块砖、一片瓦”……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上,与会者对媒体智库
-
未来3年将培养10万鸿蒙人才,2025年“浙里源生态”系列活动之鸿蒙生态建设专场活动在杭州举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云山7月25日,2025年“浙里源生态”系列活动之浙江鸿蒙生态伙伴活动在杭举行。活动正式启动“浙江鸿蒙人才联合培养行动”——目标在未来3年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10万鸿蒙产业及技术人才。同时,以“浙里办”App为代表,浙江政企正深度适配鸿蒙系统并接入其创新特性,在核心政务和民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