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庆城县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在规范村级事务、深化民主管理、汇聚治理合力等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让基层阵地回归服务本质,让治理效能直达群众身边。

清单化“减负”:让村级组织轻装上阵

“以前墙上挂满牌子,桌上堆着报表,整天忙着应付各种检查,哪有时间帮群众办实事?”提及过去的工作状态,不少村干部连连摇头。

针对村级组织权责不清、事务繁杂、形式主义突出等问题,庆城县以“清单”为抓手,为基层卸下“包袱”。锚定基层党建、民主管理等四大领域,梳理形成村级组织依法履职、协助政府工作、负面事项3张清单,明确12项必做事项、20项协助事项和13项禁做事项,让“政务”与“村务”边界清晰。清单实施后,全县村级工作事项同比缩减40%,行政化倾向得到根本扭转。

与此同时,一场“挂牌整治”行动在全县展开。参照省级标准,庆城县推出“4+2+3”挂牌规范,明确村部门前必挂党组织、村委会等4块标牌,室外悬挂党群服务中心等2块功能性标识,室内设置3类指引性标牌,从尺寸到材质都有细致标准。联合督导组逐村“过筛子”,累计拆除与村级职能无关的“空壳牌”“僵尸牌”1604块,平均每村减少10块,“一墙多牌”乱象彻底改观。

“证明开得少了,流程规范了,我们省心,群众更顺心。”这是村干部对证明事项规范工作的直观感受。庆城县对照省级清单取消33项“奇葩证明”,保留20项必要证明,同步推行“受理—审核—签批—存档”四步流程,全县村社证明出具量同比减少50%以上,“减证便民”落到了实处。

阳光化“理事”:让民主管理深入人心

“低保评定名单在微信群里实时公示,谁符合条件、谁不符合,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庆城县驿马镇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村务公开带来的新变化。

为破解村务公开不规范、不及时问题,庆城县以“五规范、一满意”为目标,推动公开渠道“线上+线下”融合。全县165个村(社区)在保留传统公开栏的基础上,全部开通微信公众号、村民群,重要事项同步公开,群众参与度提升60%。同时,制定《村务公开目录》,将惠农资金、集体资产等重大事项分类实行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即时公开,根据群众关切动态调整内容,让公开更精准、更贴心。

民主管理既要“晒”得明白,更要“管”得规范。该县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约四会”制度,在各村设置监督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建立“受理—调查—反馈”闭环机制。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决议;财务、事务等事项适时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公开,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全程透明。如今,全县村(社区)每年度至少召开1次村民会议,每季度至少1次代表会议,全年公开不少于5次,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落地生根。

多元化“聚力”:让治理合力遍地开花

庆城县巧借新就业群体熟悉社区环境的优势,吸纳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担任“流动网格员”,构建“动态巡查—即时反馈—快速处置”链条,让治安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同时,发挥新媒体从业者作用,通过优质内容创作讲好家乡故事、解读惠民政策,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社会力量同样是重要生力军。庆城县苹果产业联合会深耕品种改良与技术推广,让果农的“钱袋子”鼓起来;金锁养殖扶残协会全程护航养殖户,筑牢产业发展根基;马岭商会凝聚乡贤力量,在乡村建设、招商引资中主动作为……各类社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志愿服务更让民生服务有了“温度”。目前,庆城县已有2.8万余名注册志愿者、6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161支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扶老助残、关爱儿童等活动。从社区广场的义务理发,到乡村学校的爱心支教,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城乡角落,织密了民生服务的“保障网”。

如今的庆城县,基层阵地更清爽,民主管理更透明,治理合力更强劲。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李云

|编 辑:刘亚妮

|责 编:刘兴存

|监 制:常毅博 姚宏伟

|总监制:王来林

点击下方,安装“新庆城”,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