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日子叫“白天种地,晚上写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9:41:00
“这是瓜吗?”在田地里,51岁的农民“沂蒙二姐”吕玉霞隔着屏幕说,“这不只是瓜,这是日月轮回的星辰,这是晨起暮落的成果,这是劳苦耕种的答谢,这是汗珠滴落的皎洁”。
质朴又诗意的独白,让这位普通农民在社交平台一夜爆红。如今,她的账号已汇聚超200万粉丝。网友惊叹:“这是婶吗?这不是婶。这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诗人。”
就在不少人吐槽“现在谁还读诗”时,越来越多农民诗人被看见。他们有的白天种地晚上写诗,有的在揽活间隙参加诗会,有的凭作品改变命运……
为何农民诗人的作品总能直抵人心?他们何以能在繁忙劳作中依然拥有一片诗心?
“锄头”离“诗歌”有多远?
“锄头”与“笔尖”,“田埂”与“诗行”,“农民”与“诗人”,一切就这么发生着,没有丝毫“违和”。那些沾着露水、浸着汗水的文字,像一束温暖的光,瞬间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我写的不是诗,是顺口溜”。当你走近农民诗人群体,这句带着憨厚笑意的自谦,几乎成了他们的“开场白”。这些从未系统学过格律修辞的写作者,总把创作说得云淡风轻。
十年前,青岛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新村,四位扛惯了锄头的村民,怀着对文字的热爱,创立了红叶诗社,如今有社员80多人。不同于传统诗歌中常见的名胜古迹、历史风云等题材,他们的诗行里往往是田间“打滚的麦子”、枝头“甜香的槐花”、从城里来村里“倒插门的哥哥”……这些冒着生活热气的句子,别具动人的力量。

红叶诗社的部分社员
“脚踩大地,心向云端”。农民诗人用沾满泥土的笔,书写着真实的生活诗篇。面对“土味太浓”的评价,他们只是憨憨一笑,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坦然:“这就是俺们的日子。”有人大方地将这份“土气”晒到社交平台,让乡野的质朴在数字浪潮中泛起涟漪。
“沂蒙二姐”吕玉霞自2022年开始拍短视频。因为害羞,起初她总要等田里干活的人都走了之后才拿起自拍杆。从春种秋收的忙碌,到夏雨冬雪的变幻,她将农人的生活谱写成诗。“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2025年3月,她写的这首描绘春天的诗,瞬间点燃网友热情,获百万点赞。
“用自身的光,给自己命名”。总有一些身影在生活的褶皱里倔强生长。他们是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是穿梭街巷的出租车司机,也是菜场里吆喝叫卖的小贩——白日与生活的琐碎搏斗,夜晚便在文字的星河里寻找自我。
孟令新来青岛已11年,50岁的他平时做装修工,一有空就在自己斗室的小桌上读书,写诗歌和小说。“许多头戴安全帽的人/从劳务市场进进出出,来来回回/没有更好的光给他们。他们/就用自身的光,给自己命名/并点亮春天”,他的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

孟令新在青岛一边打工一边写诗 孙志文 摄
阿磊老家在聊城,从小喜欢写作,来青岛后卖过菜、修过车,现在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次参加樱花诗会,他的一首诗广受好评:“买不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就在这春花烂漫的时节里/建造一间属于自己的樱花旅馆”。
出自普通劳动者笔下的这些作品,有的还跻身畅销书之列。比如,菜贩陈慧的《在菜场,在人间》、保姆范雨素的《久别重逢》等,先后登上各种“好书榜”。
农民诗人为何“越长越多”?
从《诗经》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农事吟唱,到唐诗宋词中“昼出耘田夜绩麻”的田园图景,农耕文明始终是诗歌创作的沃土。但千百年来,农民更多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描绘对象,真正执笔书写生活的农民诗人并不多。为何现在越来越多农民诗人涌入大众视野?
网络浪潮下的“文化破壁”。过去,因缺乏专业训练,农民诗人的作品很难在报刊杂志发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平台、社交账号成为他们的“数字诗刊”,无需编辑审核,不用在意格律章法,他们便能将沾满泥土的诗句,晾晒在亿万网友面前。
河南农民韩仕梅站在金黄的油菜花田中,用带着乡音的语调诵读诗篇;河北农民岳怀莲在沙沙作响的玉米地里,将劳作的汗水化作诗行——“诗歌+影像”的创新表达,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带着体温与呼吸的生命叙事。数据显示,抖音上与农民诗人相关话题的播放量超20亿。
网络平台成为诗歌传播的新阵地,流量数据赋予了大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比如,“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一度登上热搜,触动了无数普通人的心弦。此后,他出版了诗集,还获得了文学奖项。
乡村振兴中的“身份觉醒”。在过去的文学叙事中,农民往往被塑造为“被同情者”,他们的生活与声音,更多是经由他人之笔传播开来。
而如今,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设施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拿起笔,用文字倾吐心声,为家乡代言。青岛春泥诗社已成立40年,目前社员覆盖全国7个省份、超2000人。诗社成员用沾满泥土的笔触,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斑斓图景。
文字的力量,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哺乡村振兴。吕玉霞火了之后,化身“乡土代言人”,将镜头对准田间的香椿、枝头的蜜桃,用诗意的语言推销家乡特产,2024年成交2万多单。

农民诗人的笔记本
城市变迁里的“乡愁氤氲”。在城镇化浪潮中,农民的文学创作犹如都市人穿越时空的“精神返乡票”,承载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着浓浓乡愁。
在城里打拼的农民工的作品由感而发,情真意切,既可以让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产生代入感,引发共鸣,也能让更多人进一步理解和关爱身边的劳动者。
哪个句子戳中你?
来自田野的诗歌犹如一股清泉,静静流淌,涤荡人心。农民诗人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与晦涩的隐喻,他们以土地为纸、汗水为墨,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人得有两种粮食,一种填饱肚子,一种喂养灵魂”。
当有人抱怨“忙得喘不过气来”“没心情读书”时,田间地头的农民诗人却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捧起了诗意的火种,以真诚对抗浮躁,将粗糙的日子酿成甘甜的诗行。
他们“泥足诗田踏”,也追寻“月光下的山河”。他们记录“春天的风、夏天的雨”,也观察渔村的灵动,“银鱼嚼绿堤边草”。他们对粮食、对土地倾心赞美。平度农民诗人谭锡龙写下:“我有幸成为,一穗五月的麦子/被父亲粗糙的手掌,搓过”。
诗意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藏在对生活的凝视与热爱里。只要心中充满热爱,即便是最平凡的日子也能过成诗。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
当有人因各种压力,产生“无力感”,想“躺平”时,农民诗人却在用诗歌证明,“身份标签≠人生边界”。
即墨王演庄新村的王福芝今年81岁,她只有初中文化,却坚持写诗10多年,还在学习做视频号。同村的朱念清早年因事故失去右手,仍坚持左手写诗。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奖,展示在社区广场的文化长廊上,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范文”。
人生的上限,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你敢不敢打破“应该”的枷锁,在“不可能”中寻出可能。
“一杯为清风,三杯为苍狗,岁月和人间,都重新上路”。
这样豁达的诗行,照见农民诗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洒脱,让更多的人“被治愈”。
有人问一位农民诗人:如果以后“没流量了”“不火了”,怎么办?她说:“生活把我带到哪里,我就在哪里好好生活。”

诗歌改变了陈亮的命运
胶州的陈亮本是一位普通农民,因为诗写得好,先后成为青岛市文联和山东省文联的签约作家。后来,他又毅然踏上“北漂”之路,成为北京一家知名诗歌杂志社的主编。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诗行”。当粗糙的手掌拂过麦浪,当沾着泥土的笔尖划破夜色,这些从乡野深处生长出的“土味诗句”,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最鲜活的注脚。它们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苗,闪耀着理想的光芒,给人温暖,催人奋进。
文字:学义 新宇
来源|青岛宣传
相关文章
-
有一种日子叫“白天种地,晚上写诗”
“这是瓜吗?”在田地里,51岁的农民“沂蒙二姐”吕玉霞隔着屏幕说,“这不只是瓜,这是日月轮回的星辰,这是晨起暮落的成果,这是劳苦耕种的答谢,这是汗珠滴落的皎洁”。质朴又诗意的独白,让这位普通农民在社交平台一夜爆红。如今,她的账号已汇聚超200万粉丝。网友惊叹:“这是婶吗?这不是婶。这是田间地头的农民
-
文娱新论|“人设复读机”何止雷佳音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晓婷 金然一夜之间,雷佳音被骂得头更大了。从《我的前半生》闯出窝囊废赛道,观众看着他就乐呵,到现在诸多博主和网友“嫌弃”,导火索恐怕就是《长安的荔枝》+《酱园弄》的同期上映。不管作品口碑还是本人表演,都受到了争议。前者扩改后,有观众觉得雷佳音的形象和李善德不那么相符,后者更是让
-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快乐童年
随着暑期的到来,儿童居家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日前,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区住建局和区红十字会,在上党镇其一村举办“安全宣传进农村”活动,进一步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意识。在其一村党群服务中心,区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师以“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和“防溺水”为核心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与互动练习,让孩子们亲身
-
果然视频|青岛累计超286万人次无偿献血
6月13日,“献血传递希望 携手挽救生命”2025年青岛市庆祝“6·14”世界献血者日暨2023-2024年度无偿献血表扬大会在五四广场举行。青岛市自1994年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以来,通过立法保障,深化改革,青岛先后推出先用血后献血、四免政策、献血者优先用血政策等激励举措,有力推动无偿献血事业高质量发
-
时隔一年 韩国军方宣布停止对朝扩音广播
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11日下午,韩国军方停止对朝鲜扩音广播。这是韩方重启对朝扩音广播一年后宣布停止。韩国国防部随后予以证实,称相关举措旨在恢复朝韩信赖关系、履行韩国新政府对国民关于半岛和平的承诺。朝方对此暂无回应。韩国政府于去年6月在边境地区重启对朝扩音广播。过去一段时间,韩国市民团体持续向朝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