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阴山,绿电奔腾。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机在苍穹下悠然旋转,一片片晶蓝光伏板于黄河之畔静卧生辉——动与静之间,一幅能源革命的宏大画卷,正在草原钢城包头的大地上磅礴展开。劲风与骄阳,曾经是这片土地苍茫的注脚,如今,却成了它焕新的脉动。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包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响应《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的战略部署,以“风光氢储”协同并进为引擎,正全力重塑自身的产业基因与发展轨迹,推动一座老工业城市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脱胎换骨。

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全国风电装备制造新引擎

阴山南麓,风过不息。包头依托年可利用风能超过3300小时的天然优势,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绿电的输出地,而是雄心勃勃地瞄准了产业链的制高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系统性布局主机及核心部件制造、关键材料生产、测试认证等高附加值功能板块,意图打造“研发—设计—测试—认证—制造—组装—运维”一体化产业链,目标直指全国领先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企业的实践是最有力的印证。明阳北方智慧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工艺装备科科长杜云飞介绍,集团以头部企业的担当持续加大产业投入,全链条带动区域发展。2024年3月,集团与自治区政府签署协议,在包头正式成立明阳新能源陆上装备总部集团,确立了“南有广东、北有内蒙”的双总部战略格局,这无疑为包头的风电雄心增添了最重磅的砝码。“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我们已具备年产陆上6-18MW风电整机、碳玻混合超大叶片、GW级高压级联储能等智能电气设备1500台套的能力。”杜云飞的话语中透着自信。这份雄厚实力直接转化为了亮眼的订单表现:2024年,明阳在自治区新增订单排名第一;2025年伊始,已斩获2.36GW订单,实现了“开门红”。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整机联合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作业

如今,包括明阳、金风、龙马、远景在内的44家风电装备企业已如珍珠般串联在包头风电装备制造的产业链上。从长达百米的叶片到高耸入云的塔筒,再到精密复杂的齿轮箱和主机,一批上下游项目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完备的高端制造体系已然成形。具体而言,目前我市已形成主机年产能1700台、齿轮箱1600台、叶片1600套、塔筒130万吨等一系列核心产能;在电力配套方面,也已建成风电变流器40GW、电缆3.7万公里、智能电表120万块的规模化供应网络,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锻造“世界绿色硅都”

增强产业抗周期韧性

与风电产业交相辉映的,是包头另一张熠熠生辉的产业名片——快速崛起、韧性十足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即便面临全球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与激烈竞争,包头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定力。以通威、协鑫、双良、弘元、新特等为代表的70余家链上企业在此汇聚,共同构建起从多晶硅料(产能82万吨)延伸至单晶拉棒(产能253.8GW)、切片(产能47GW)及组件(产能16GW)的产能布局,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双良单晶硅生产车间

与此同时,坩埚、金刚线、边框、支架、逆变器等配套环节也在不断完善,使得晶硅光伏产品的本地化配套率已显著提升至65%,大大增强了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协同效率。在这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包头市委、市政府于2025年新年伊始便印发了“一号文件”——《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进“世界绿色硅都”建设,将其提升到全市战略的新高度。

针对阶段性市场波动中企业可能出现的订单不足情况,政府的服务精准而务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部门主动作为,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多次组织本地企业“走出去”参与各类招投标活动,全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巍对此感触颇深:“在上级部门的主动帮助和精准对接下,我们与多家大型新能源开发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成功争取到了大量订单,真切感受到了包头市政府对实体经济、对企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支持。”与此同时,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离不开“世界级”的绿色认证体系。为此,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包头建立了覆盖全市、内蒙古西部唯一具备国际认证能力的碳足迹公共服务体系,并率先以晶硅光伏产业为试点,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全力帮助企业突破日益严格的国内外绿电与碳足迹认证壁垒,为“包头造”光伏产品畅通全球市场铺平道路。

进军氢能新赛道

构建“制储运用”闭环体系

在代表未来能源方向的氢能新赛道上,包头手握“稀土”这张科技王牌,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全产业链构建,同样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初步形成了涵盖绿氢(7800吨)、固态储氢材料(3750吨)、燃料电池系统(5000套)、电堆(5000台)产能体系。在应用基础设施方面,7座加氢撬装站和1座标准加氢站已投入运营,北奔氢燃料重卡已实现稳定示范运行,勾勒出氢能应用的现实图景。

2024年11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成功投运——作为自治区首批批复、首个投产的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华电氢能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成功实现了从绿电到绿氢、再到工业应用的“零碳实验”。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新宇自豪地介绍:“我们这个项目创下了国内工业掺氢领域的三个‘最’:最早实现天然气掺氢工业供能、最高掺氢比例、最大年绿氢掺烧规模。”这为大规模工业领域利用绿氢提供了宝贵的“包头经验”。

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储氢罐区

在政策和科研构建的高起点上,氢能产业的应用实践正在不断拓宽边界。氢通能源集团董事长任亚辉介绍,作为一家以风光开发为核心、覆盖“制、储、运、用”氢能全产业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非常看好包头及周边地区巨大的工业用氢、氢能重卡和矿山运输等应用场景,包头优越的风光资源也为构建低成本“风光制氢—应用”的闭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础条件。目前,该集团落地包头的5000套氢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厂正加紧进行内部装修,预计第四季度即可投产,为包头的氢能产业链再添关键一环。

储能集群崛起

强劲动能冲刺“中国储能之都”

在氢能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包头的储能领域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成为“风光氢储”协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截至目前,全市已集聚国轩高科、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人民控股等24家储能装备制造企业,构建了从关键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具体而言,已形成17万吨负极材料、5181吨镍钴盐、300吨碳纳米管、2.5万吨铜箔的上游材料产能;在中游制造环节,形成了2GWh Pack(电池包)、3GW变流器、9.5GWh储能系统的强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也已打开局面,已有3个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投产,总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使包头成为自治区内储能产品种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开启“忙碌模式”的卧龙储能正是包头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其位于包头的生产基地现已全面投产,预计年产能高达1.5GWh,年产值约8亿元。卧龙包头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裴植介绍:“2024年,卧龙储能全球出货量达3.68GWh,我们尤为自豪的是,为包头铝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成功交付了总量达600兆瓦的储能产品,以实际行动服务本地绿色转型。”

在储能这条黄金赛道上,包头的脚步铿锵有力。为了给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我市建立了专业的产业发展服务保障机制,特别是2024年专门印发的《包头市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速攻坚行动方案》,清晰明确了打造“中国储能之都”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产业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和确定性。

能源结构历史性转折

共筑零碳未来新高地

随着“风光氢储”各产业板块从独立发展走向深度融合与系统集成,包头的整个绿色电力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升级。截至今年7月底,一组数据震撼人心: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已达1130.66万千瓦,历史性地突破了总装机容量(2237.63万千瓦)的50.53%。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超越,更标志着包头的能源结构实现了从传统煤炭化石能源为主体向新能源为主体的根本性转变,一座因钢而兴的工业城市,正在绿色蝶变中赢得未来。

雄风浩荡,催人奋进;铁骑峥嵘,气壮山河。今日的包头,正站在能源革命的时代潮头。备受瞩目的第十三届能源科学家论坛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大会即将在此盛大启幕。这既是一场汇聚全球能源领域顶尖智慧的科创盛会,更是包头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我们诚邀四海宾朋,握指成拳、聚势而上,共同参与并见证这场波澜壮阔的“零碳革命”,让绿色发展的星星之火在北疆大地燎原成势,携手共筑新时代能源产业的新高地,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摄影:李强,苗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