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云南】幸福产业乘势而上 “旅居云南”打造主客共享新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6:07:00
随着“旅居云南”品牌知名度持续提高,全省众多宝藏小城和烟火乡村,不仅成为国内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海外游客心心念念的向往之地。按照最新文旅统计制度测算,今年1至3月,全省接待游客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261.8亿元;全省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
在提振消费和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云南把“旅居云南”建设作为幸福产业和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并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造福生活在云南的每一个人。
始于山水 归于烟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云南不再匆匆“打卡”,而是选择住上一段时间,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始于山水、归于烟火,是八方来客钟情云南的原因,也是旅居这一超越传统旅游范畴的新产业模式和经济形态的发展逻辑。
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等自然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云南从古至今都有着“诗和远方”的烙印。
约400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踏足彩云之南,旅居近两年,完成60多万字的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其中关于云南的《滇游日记》就长达25万字,描绘了“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的美景。明代状元杨慎谪滇30余年,游历云南各地讲学,定居昆明西山脚下高峣村,在滇池边写下“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诗句。去年11月,河南安阳60多岁的“麦子奶奶”一句“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过个冬天”的感言,引发众多网友对“旅居云南”的向往和共鸣。
珍惜绿水青山的馈赠,创造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云南着力把资源利用好、环境保护好、乡村建设好,让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真正成为建设“旅居云南”最有利的条件和最厚实的家底,给每一位选择驻足云南的旅者留下深刻印象和难忘回忆。
“在大理,我是老乡,不是老外。”来自瑞典的陈派6年前定居大理,如今早已融入当地生活,“像家一样”“归属感”是他和许多“新大理人”描述大理时的真实感受。“经过持续保护和治理,大理的环境越来越好,所以我一直定居在这里。”平时,陈派在家附近的农场里种植有机蔬菜,并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分享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网友与他互动。
“业界常说,旅游好不好,就看游客来不来、来得多不多。而旅居好不好,就看游客是否留得住、住得久不久,毕竟游客是用脚来投票的。”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省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增长168%,旅居人数达389.75万、增长20.7%。旅游经济指标反映,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云南、爱上云南、留在云南,“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专家认为,从“旅游”到“旅居”,并不是简单的一字之别,内涵十分丰富,诠释着旅游业态的全新转变,昭示着旅游业这一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蝶变升级。
省委、省政府提出并不断推进“旅居云南”新品牌打造,以此作为云南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理论到实践的积累,从今年起,云南启动实施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明确了“旅居云南”建什么、怎么建等关键问题。
一体推进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八大业态”;引培一批旅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旅居云南样板房……按照工作目标,全省各地主动作为,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典型示范正在不断涌现。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四季锦府,搭乘全县大力发展“暖冬经济”的快车,借助气候温暖、天然温泉、瓜果富饶、公铁通达等优势,引进专业旅居企业和运营团队开发住宅出租,引进专业酒店管理公司开发运营酒店,针对旅居游客消费层次合理制定价格,吸引更多养老旅居客纷至沓来。
保山市恒益东湖温泉健康管理中心,利用达到国际医疗温泉标准的温泉资源,引入院士领衔的温泉医康养科研团队和优质的疗休养服务,建设集中医温泉康体疗养、养老度假、康养旅居、旅游观光、户外运动、体育训练、体育赛事活动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被评为全省第一批职工疗休养基地。
“市场需求从单一的旅游体验变为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要求云南旅游业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展现并放大云南的独特优势。”在云南省旅游业协会会长袁兵看来,旅居产业的发展,市场主体是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旅居业态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民间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表现。因为旅居生活不仅依赖于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在于丰富的人文环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旅居者需要与当地居民和社会融合,才能吸引人长住。”他说。
追风而去 共建共享
山水绵延的丘北县普者黑村,“新村民”们买菜、种菜、钓鱼,诗意生活在一幅水墨丹青画里;元谋县江边乡的“诗歌小镇”,诗人、作家、摄影师交流思想、碰撞灵感;数字游民在喜洲的咖啡馆远程办公,艺术家们在沙溪创办“乡村工作室”……
云南旅居热的兴起,绝非偶然。它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从“快节奏”到“慢呼吸”、从“功能性生存”到“体验性生活”、从“城市孤岛”到“社群共栖”等当代人生活观的转变。云南恰恰提供了一个既能逃离喧嚣、又不至彻底脱节的“中间地带”,让每个旅客都能在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中寻找生活的另一种答案。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通过旅居生态构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许多乡村迎来新的生机活力,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主客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位于滇池东岸的海晏村是观赏滇池日落的绝佳地点,游客和村民共享“落日经济”。村口“落日集市”熙熙攘攘,老宅院里飘出咖啡香,文创集市热闹非凡,温馨的渔家民宿备受青睐。随着游客的涌入,村内业态不断丰富,海晏村的商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通过“政府+村集体+企业”的模式,村内引入民宿、咖啡馆、非遗工坊等业态,采用租赁的方式,部分民房等昔日的闲置资产“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在引入资本、管理等现代要素的同时,海晏村通过历史建筑修缮、文物古迹保护,留住乡土本色,让600年历史的古村焕发出时代的璀璨光芒。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56万元,人均收入增长曲线与游客量同步攀升。今年春节假期,全村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480万元。
“旅居云南”最有魅力的就是乡村旅居,下一步,全省将引导更多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居产业,发挥乡村资源新优势,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扩大到整个“旅居云南”,全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用好丰富的乡村资源,植入先进理念模式,兼顾各方利益,使旅居成为全省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把旅居作为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新方向、文化传播的新通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打响“旅居云南”新品牌。
来源:云南网
编辑:肖金兰
相关文章
-
“文脉烽火映山河——抗战时期内迁云南教育文化机构档案图片展”在云南民族大学开展
【来源:昆明信息港_云南】近日,由云南省档案馆主办,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工商学院协办的“文脉烽火映山河——抗战时期内迁云南教育文化机构档案图片展”在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开展。本次展览,云南省档案馆从馆藏内迁教育文化机构档案中精心遴选出100余件珍贵档案,
-
云南25岁小伙用造血干细胞捐献书写“生命诺言”
云南网讯(记者彭锡)9月3日,在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里,来自云南弥勒的25岁小伙李华龙(化名),也完成了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他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一位远方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成了云南省第4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2年,还在读大四的小李就主动留取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去年1
-
川渝旅居客 何以钟情黔北乡村
凉爽的黔北遵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川渝客人。遵义市生态良好,夏季清凉,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米达5000至30000个。重庆、四川等地是遵义避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今年6至7月,川渝来遵义的避暑游客近200万人次。山环湖绕,凉风习习。清晨6点,遵义市赤水市葫市镇天鹅堡社区湖畔广场,旅居此地的成都、重庆游客
-
《瞭望》刊文:旅居云南正勃兴
今年1月至7月,云南旅居人数已达330.74万人,同比增长46.3%。这些旅居者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把云南当成日常栖居的第二故乡,为云南旅居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旅居以更长的停留时间为纽带,将吃、住、玩、游、购、娱等体验深度融合,诠释了从短暂游览到深度沉浸的业态转变,也昭示出文旅产业从单一观光向多元
-
遏制“打野”乱象 筑牢生态防线
云南野生松茸。新华社发清晨,云南香格里拉市吉迪村村民在采松茸。新华社发游人在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亲海公园赶海。新华社发人们在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观察拍摄白鹤。新华社发近年来,人们对野生菌及野外探索的喜爱,也催生出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方式——在旅游向导的带领下,游客进入山林,体验寻觅野生菌的神奇之旅。然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