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作业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教育部:明确禁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5 11:28:00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以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其中《使用指南》提出,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使用指南》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同时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
《使用指南》提出“分学段差异化应用”,强调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对此表示,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这一设计旨在平衡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适配性,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导致技术滥用或过度依赖。
据介绍,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辅助定位,强调其应用边界,始终坚守师生互动在知识传授、思维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确保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有机统一。
此外,为切实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使用指南》还要求构建覆盖数据安全、伦理审查、内容监管的全链条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从源头上杜绝隐私泄露风险;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教育行政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职责,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及传输等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确保其合法合规。
来源丨北京青年报/闪电新闻
相关文章
-
新增的29种本科新专业,应该怎么选?
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快速响应。志愿填报正在进行中,你会选择新增专业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新专业?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
师幼共听97岁“抗美援朝”老兵过去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何乃华 记者 魏海政)“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我现在每月有3000多块钱的补助金,生活很好。”6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们,来到后长城岭村,看望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今年已97岁高龄的退伍军人郑召绪老人,老人高兴地告诉
-
科技周刊 | 从曾侯乙编钟到疍家艇 科技让旧时风景可触可感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和AR、VR、MR等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科技与文化之间不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不久前结束的文博会上,通过AI工具,不懂绘画的人可以生成精美画作,不懂音乐的人可以创作旋律;还可以在元宇宙中,借助VR等技术感受古代文化的独有魅力。广州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深度
-
毕业季不迷茫,越秀洪桥街就业驿站送上AI特别课程
6月23日,越秀区洪桥街组织开展“AI领航 创启新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场培训,通过政策“面对面”解读、需求“零距离”沟通、技能“手把手”教学,助力广大青年学生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据洪桥街道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除了求职应聘找工作以外,还有不少青年有志于投身创业,计划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开网店
-
科股早知道:产能释放叠加规模化效应,这类材料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必读要闻一:全球首例!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成功实现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据媒体报道,近日,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在我国完成,成功帮助一名偏瘫患者实现运动功能修复。该研究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联合福建三博脑科医院教授林志雄、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教授吴成翰,在三博脑科医院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