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变身“法官 沉浸式体验法治教育新课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1:42:00
4月11日下午,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5楼36法庭里,一桩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开审”。而本次庭审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官、原告、被告、书记员、法警等均由高中学生担任。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庭审中,零距离感受司法庄严。
据悉,本次活动是由渝中区人民法院与巴蜀中学校团委、高2026届政治教研组联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院校共建、双师同堂”模式,为80余名师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

“嘭!”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彻全场,模拟法庭庭审正式开庭。13名高二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审判长”“书记员”“原被告代理人”等法庭关键角色。他们在法官的指导下,完整且精准地演绎了案件审理全流程。
此次模拟庭审“审理”的是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王大勇与张大秀是夫妻,二人育有一子王小勇。王小勇平日里在胡小兵处打零工,而渝BV6xxx重型箱式货车归胡小兵所有,挂靠在AA汽车公司名下。
一天,王小勇前往胡小兵经营的货运门市,彼时胡小兵正带领工人对其货车开展维修作业。王小勇依照胡小兵指示,踩着扶梯攀爬上停驶的货车顶部作业。
怎料,梯子不稳,王小勇瞬间从高处摔落,虽紧急送医全力救治,却因伤势过重离世。
王大勇与张大秀夫妇认为,王小勇主动为胡小兵提供帮助,且胡小兵未曾明确拒绝这一帮工行为,两人已建立帮工关系。胡小兵在王小勇作业期间,未提供应有的安全保障措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而AA汽车公司作为车辆所有人,日常疏于车辆管理,王小勇事发时是为维修该公司车辆,也应当担责。
为此,王大勇与张大秀夫妻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恳请法院依法判令胡小兵和AA汽车公司共同支付原告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总计915000元。

庭审中,同学们从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到当庭宣判,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真实的审判程序逐一进行。
最终,“法官”综合考量双方过错程度,判定王小勇自身承担70%的责任,胡小兵承担30%的赔偿责任,认定AA汽车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
随着“法官”当庭宣判,这场模拟庭审也落下帷幕。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表示,第一次走进真实的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并亲自参与庭审活动,感觉非常有意义,也感受到了法庭的威严,表示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的好公民。也有同学表示,自己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律师,通过这次庭审活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模拟庭审结束后,渝中区人民法院曹潇潇法官还为同学们进一步深入剖析案件细节,延伸讲解同类案件的法律知识要点,实现真正的“庭审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渝中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依托车载法庭、智慧庭审等前沿科技手段,紧密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期间穿插互动问答、精彩视频展播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典等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庭审”全程进行录音录像,并实时上传至中国庭审公开网,供更多青少年学习参考。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渝中区人民法院供图
相关文章
-
如何远离职业病?“三维防线”不可少!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职业健康是指在工作场所内,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职业健康涉及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方式等多个方面,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
-
匠心筑梦、劳动出彩!中联重科龙卫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其中,来自中联重科的龙卫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接受表彰。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龙卫国坚守岗位执着匠心的肯定,也激发了
-
跨越时空的“对话”!修文三小走进博物馆感受人文与地质魅力
4月27日,修文县第三小学开展“博物贵州·多彩家园”研学活动,397名学生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和贵州地质博物馆,感受贵州的人文与地质之美。 在贵州省博物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贵州文明之旅。一号展厅,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工具,学生们震惊贵州先民的生存技艺。二号展厅,在泛蓝的战
-
西安临潼法院 | “最后一劝”破“心墙”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了邻里关系和睦的典范。4月24日,西安临潼法院雨金法庭成功化解因“一堵墙”引发的相邻权纠纷,通过婚姻邻里纠纷“最后一劝”,使双方握手言和,修复了邻里关系。案情回顾原告刘某某与胡某某系邻居关系。原告的房屋与被告的房屋相连,双方曾约定:两家共
-
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呢!有以下几个原因,早知道早受益!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银行的定期存款曾是 “稳稳的幸福”—— 把钱存进银行,到期就能拿到利息,既安全又省心。然而,当我们翻开如今的金融账本,却发现曾经的 “理财神器” 正在失去光芒。为什么曾经备受青睐的三年定期存款,如今不再是理财的 “最优解”?这背后藏着的真相,或许会颠覆你对传统理财的认知。曾几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