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战已经升级成几个学派之间的事了,大家吵得越发激烈。
本以为自己会收到刁难的张良傻眼了。
这些人,可都是朝廷官员,大秦公子,当代大贤,一个个也能吵得脸红脖子粗,毫无斯文,并且吵着吵着都快要动手了。要不是有规定他们不能带武器进来,张良都怕这个场子会见血。
跟着小白度过大半年和平时光的张良,整岁十五其实都没到呢,只看过墨园那群技术宅墨家人,哪里见过这种顶级学派的顶级人才对骂的场景啊,完全都看傻眼了。
他看了眼被喷的脸红羞怒,但也不放弃继续骂回去的老二老三,觉得太子哥哥都被骂成这样,自己得被骂成什么样啊。
并不是某家学生的张良吞了吞口水,也不敢在这里待了,悄悄地挪动步伐,趁人不注意就溜了出去。
感谢他中间一句话都没参与,得以平安出来,看见他动作的人也懒得叫住他。
出来的张良正要去找小白呢,一扭头,发现他人就在门边上靠着,还闭着眼睛听得津津有味。
“殿下!”
张良很无奈,里头吵得热火朝天,感情您还拿着个来当乐子是吧。
“陛下让您来看着,您不管管?”
小白悠闲地很,对着他摇摇手。
【不用管,第一天该他们吵的。你要是没事,可以把他们现在争吵的分类自己排出来合理的话,等下进去跟他们说,我就用你的了。】
张良整个人都僵住了:“这,这就能用我的?”
【你定的合理,我为什么不能用?】
张良:“……”
可是这么一折腾,里面所有人应该都会认为我仗着和太子你的关系上位的,我会被针对死的吧?
但是转念一想,这注定会传之后世的史书,用他张良定的名册,可是先祖也没有的殊荣呢,如此好的机会,白白丢失也太暴殄天物了。
咬咬牙,张良决定干了。
“殿下,良认为,应该大类分上册,分别为国、君、臣、诸子百家、礼乐书表、民间奇闻、恶人奸佞七种,顺序也如此方好。周天子诸多封国,则先放国祚短者,七国当放最后,国君和臣子同样如此。
至于诸子百家……按时间来,先出现者则为前。”
大家一定会吵的,就是国家谁先谁后,诸子百家谁先谁后,张良觉得他们都带私心,还是自己这种,都不带私心的方式比较好。
小白点头,给他又他推开门。
【进去吧,未来想做大秦丞相,可不能连这些人都压服不了。】
张良:“您不和我一起进去吗,殿下?”
【我相信你可以的,子房。】
张良把门关上:“您得和我一起进去,我是侍读,您是太子,靠山不在,小小侍读如何服众?”
这不是他没自信和心虚,是实话,他这个年纪,这个身份,谁会理睬他啊。
【你先进去把他们说服了,我再进去给你站台,以后你在这里也算彻底站稳脚跟了。】
“我都跟您多久了,殿下,”张良眼神一言难尽,“您不能因为没听到我被骂,就让我被所有人集火骂。”
确实是这么想的小白眨眼。
【子房你也太看轻我了。】
张良:“您敢发誓吗?”
小白直接给了他一个白眼。
【别说这种让气氛都跟着掉智商的话,让他们在争论一下,等下他们吵累了我们一起进去。】
太子同意一起进去张良就觉得行,也跟着撩开衣袍,盘腿坐了下来。
小白看他动作,给他让位置,脸上表情很是欣慰。
【看,都说了裤子方便吧,你自打穿上裤子,也再也不光腿光屁股了。】
再次感受太子对没裤子的衣服有多嫌弃的张良:“……我们还是别说话了,殿下。”
别说,听里面吵架,都得是有点知识储备才能听得懂他们都在骂什么,听得懂以后,发现这些人那是真的互相敌视啊,一点友好没有,各个都恨不得摁死对方。
按理来说,这里是大秦,法家主场,来个李斯和赵高,能瞬间结束战斗,把他们在场所有都骂的狗血淋头。
奈何目前代表法家出战的,是老二老三,他们俩这几个月书是没少读,但是没什么辩论经验,不会喷,也就是靠着小白带他们玩剧本杀、狼人杀锻炼出来的逻辑和杠精精神,在勉力支持。
反正里面几家大混战,差不多就是儒、墨、道、法、阴阳这五家在骂,你问道家在哪里,道家在太史局的官吏里。
等到里面人都有些口干,声音都小了下来,小白抓紧机会,带着张良进去。
【诸公都辩了一个半时辰,可有定论?】
好几个坐下的人齐刷刷站起,干哑的嗓子说话慢了点,给张良抓住了机会,把他的方案嘚啵嘚快速说出。
【这就是张良的方案,我觉得挺好,太史令,你觉得呢?】
嗓子干干的胡毋敬回道:“甚好,和臣设想的册列一样。”
两个没忘记自己来干嘛的老二老三:“我们觉得子房这方案很可以。”
【好,那就这么定了,你们接下来就去查找资料分工整理吧,我也要回离宫了。对了,齐鸫先生,我的詹事钟无会托我邀请你有空墨园一叙。】
趁着他们干着嗓子说不出来话,小白赶紧把事儿办了,然后把张良留下,自己先走为上。
和咸阳权贵不是很熟的齐鸫:“……钟无会是谁?太子詹事?我认识他吗?”
吵架吵得嗓子干嘴巴也酸,刚刚都没来得及问太子。
在场唯一一个嗓子还没废的张良:“是相里氏墨现在辈分最高的一人。”
齐鸫干哑的嗓子再次尖叫起来:“什么!相里氏的弟子!他们什么时候成了太子詹事了!秦王封的?”
被他吵到了张良礼貌微笑:“大半年前,他们就结识了太子,太子划了离宫外一块地给他们,时常去那墨园找他们。而钟先生被封为太子詹事,不过半月。”
我知道你现在很急,但你就先急着。
齐鸫茫然,回头看自己两个弟子,大家都一样茫然。
啊,我们墨家居然有人都混到太子身边,还成了太子属官了?
谁啊?
哦,不是我们相夫墨,是相里墨啊。
啊,不是,他们怎么混上去的!?
齐鸫也知道相里墨在秦,但他们不都是零散工匠吗,秦皇只要他们的技术,也不给他们什么地位,居然就前些时候给他们封了官,还是放到太子身边……
张良看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好心告诉他:“钟詹事的十一位弟子,也都是少府属官呢。”
虽然秦墨不是你们齐墨,但是怎么着那也都是墨,你就当是你们墨家都受重用吧,回头对卖了好消息的我客气点,大家在文枢史馆好好待。
齐鸫:什么意思,大秦在秦法又大改之后,不止废除严苛峻法,居然还要重用我们墨家了吗!
同样嗓子干哑的伏胜听着话听着难受,“张小友,你是太子的侍读,请问太子的老师,现下都是谁。”
张良心想那你可问对人了,没人比我更懂太子的读书进度。
“太傅李斯、太保王翦、少傅赵高、尉缭,不过最近陛下免了课,让太子来文枢史馆跟着修书。”
知道内情的老二老三:张良,你可真是太会说话了,那是皇帝免了课吗?那是他们弟弟直接逃课,老师们主动请假!
而伏胜听完,锐利的眼神回头射向淳于越和叔孙通.
“太子念书,难道一本经都不学吗?”
听听,那都是谁,法家的,兵家的,墨家倒是不上课,但是太子整天往他们那里跑。
而你们,在大秦朝堂都混了些什么,儒家的,居然没一个人能混到去给太子讲经,这么多年到底都在干什么!
淳于越一点都不尴尬:“李斯会给太子讲,他到底也是荀况门生,学问足够。”
伏胜还是刚来咸阳,对大秦不太了解,这里可是真正的法家大本营啊,他们儒家人能在大秦朝堂混日子,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虽然他们儒家内部不少人对荀况很有意见,很多人压根不觉得他是儒,但既然李斯都混的这么好了,淳于越觉得,李斯这个荀况学生的身份还可以多说道说道。
伏胜气笑:“他们师门,算个哪门子的儒!”
别说荀况自己,看看他的徒弟,除了韩非死的早没在大秦干活,剩下的李斯、姚贾、张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学了儒转投法,哪个算他们儒家的?
叔孙通上去安抚伏胜:“荀师收的都是高徒,李斯是太子太傅,算下来,荀师还是太子师公呢。”
李斯当然不算儒家人,荀子那总是吧,四舍五入,太子也算是我们儒家学生呢,不要生气啊。
伏胜深吸口气:“你们到底都在咸阳干什么?”
官好好做了吗,怎么着墨家和阴阳家都混上去了,你们还只能被赶来和我们一起修书?
叔孙通依旧好脾气道:“陛下已经封了我为太子博士,为太子说经讲学,就在文枢史馆。”
大秦事大秦人自己知道,叔孙通可太明白这陛下什么意思了,无非就是自己管不好让孩子读书,别人又都忙,就从文枢史馆的官员里挑了叔孙通,让他趁着太子在文枢史馆盯梢的时候趁机给他上课。
虽然是挺让人无语的,但到底也是个好机会,叔孙通就应了。
完全不知道这事的张良:“良未曾听太子说过。”
真的假的,你说的算吗?
不是张良看不起叔孙通,能在咸阳宫里混的,都有两把刷子,实在是给太子上课,真不是他想上就能上的,得先看看太子自己愿不愿意。
叔孙通:“就在昨日。今天忙着论史书册目,忘了和太子说,今天太子忙,那就明日再说吧。”
伏胜看叔孙通的眼神瞬间柔和下来,“师弟的学识我是相信的。若有不懂的,别的我不托大,可《尚书》,我还是略懂一二。”
虽然只是给太子讲经的博士,不是什么太傅、少傅这样的正经职位,但是只要没被彻底排出去,那就还有希望!
被他这眼神一看,叔孙通都想抖三抖。
他师兄还是初来咸阳,不太了解太子,算了,现在太子天天要来史馆,等以后他就知道了。
眼看大家怒火都消了,各个也嗓子干哑的很, 太史令胡毋敬也不难为他们,大家先都歇歇,喝口水,开始干活吧。
休息的时候,齐鸫和自己两个弟子对视,大家眼神交流,什么时候去找失联已久的秦墨门人比较好,今天就去会不会显得自己太着急了?
伏胜拉着陆贾,也不管淳于越了,对着叔孙通就开始拷问,问他都准备给太子教什么,课都备了没有,说一说,有不好的还能他们帮着一起修正。
邹雄也拉着儿子邹恪,思考他们阴阳家该怎么和太子拉关系,不然,明天见了太子,和他说一说目前的历法修改进度,直接把人从文枢史馆拉去太史局,成吗?
老二拉着老三,不说话,但是有默契的兄弟俩下定决心,回去继续翻书,决不能在出现今天这种只能声音夺人的场面了,下次他们要说话内容都要喷的别人抬不起头!
看着偃旗息鼓,各有打算的诸位,张良觉得太子还是疼他的,走之前也不忘给里面人丢个大雷,让他们都没心思管张良提册目的事,各个都忙着把心思分出来去攻略太子去了。
这种焦点转移的方法挺不错的,学了!
-大秦百科-
成语:诸子论史,指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召集诸子百家入咸阳修《战国》史书,不同学派的学者们一起共同讨论历史学术话题的场景。
常做褒义,表达了秦始皇时代,大秦文枢史馆刚成立时,里面大家和睦友好,热情浓烈的学术气氛,后被拔高到形容整个大秦的学术氛围。
常被后世朝代文人引用,用来表达自己对古时先贤们共同修史的向往,尤其在思想较为禁锢的时代,诸子论史的事迹更是备受追捧,被当时不敢言朝政的文人们拿出来赞叹哭泣。 独家嬴小白微生白:结局+番外评价五颗星 (嬴小白微生白)TXT免费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