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王琳 吕奇 实习生 朱海仪 通讯员 栾秀玲

编者按:

从精准判断的“透视眼”,到同时应对多重任务的“分身术”,再到用共情力化解焦虑的“读心术”和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医学知识的“科普达人”,作为医疗战线的“多面手”,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生命健康的每一道防线。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超能”护士——5·12国际护士节专题报道,记录他们的日常与坚守。谨以此专题,向所有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致敬。

怎样才能做好骨科护士?烟台山医院东院创伤一科护士长刘微微有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创伤骨科收治的患者多为突发伤且病情复杂,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做好细节“捕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格外重要。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她带领团队一次次帮患者成功“排雷”,成为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另一双眼睛”。

日前,53岁的孙先生就因此受益。因右胫腓骨骨折术后不愈合伴感染,孙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到烟台山医院东院创伤一科就诊,行病灶清除皮瓣修复+外固定架固定术返回病房后,孙先生突然出现头晕、恶心,责任护士查看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医生,考虑可能是全麻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值班医生叮嘱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延长禁饮食时间,以免加重不适感。

为保障患者安全,刘微微和护理团队加大了巡视频次。不料,十分钟后,患者再次出现病情变化,不仅头晕加重,还出现了胸闷、心慌、伤口持续渗血等症状,此时孙先生的心率为11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已经降至80/55mmHg,血氧饱和度为92%。刘微微和责任护士轮流守护在床旁,值班医生为患者更换伤口敷料后,他们还协调重症监护室进行急会诊。

几分钟后,孙先生又一次出现病情反复,头晕、心慌加重的同时,他出现短暂性失血休克。会诊医生查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后,初步考虑以上症状与手术失血有关,于是立即急查血气分析、血分析、凝血四项,同时提高患者的氧流量,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给予补液治疗。但检查结果却显示,患者虽然有轻度失血的症状,但属于创伤手术后正常现象,尚未达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休克?正当所有人都陷入一筹莫展之际,刘微微和责任护士提供了新的思路。孙先生的这一系列症状均出现在门冬氨酸钾镁组液体输注后十分钟左右,是否是药物过敏引发的休克?考虑到这一可能,护士立即停止门冬氨酸钾镁组液体输注,并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静脉注射。10分钟后,孙先生意识逐渐恢复,心率下降至102次/min,血压上升至78/49mmHg,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8%,转入外科ICU进一步治疗后,其顺利度过危险期。

“护士是观察病情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常说,在病房里护士的眼睛比仪器更早发现危险。”在护理岗位坚守17年,刘微微认为专业的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爱与责任的坚守。每一次细致的观察、每一处风险的预判,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她把临床经验转化为风险防御策略,带领团队变“被动执行”变为“主动防御”,用专业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