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龙港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总工程师许文超。40岁的他,既是高级工程师,也是烟台市高层次人才,更是一名用实干与创新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劳动模范。

扎根一线,从泵业工匠到行业领军人

在烟台龙港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许文超伏案于设计图纸前,时而凝神思考,时而与团队成员激烈讨论,机器的低鸣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独特的“工作交响曲”。

2019年,许文超婉拒多家外企的高薪邀约,毅然选择加入当时规模尚小的烟台龙港泵业。问及原因,他坦言,国产离心泵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他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初入公司,许文超从车间一线做起,每天穿梭于生产线与实验室之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担任龙港股份技术负责人后,许文超带领技术团队积极探索、努力攻坚,逐步完善企业技术体系的搭建工作,完成40余项、100多个系列高端化工离心泵产品的结构设计。

在许文超带领下,龙港泵业产品标准达到API610最新版国际标准相关要求,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龙港泵业迅速完成技术转型,实现了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跨越,产品朝着高附加值、高端化、科技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技术能力跃升至国内一线水平。

创新突围,科研长征破局者

加工、装配、测试……龙港泵业一处7000多平方米的装配车间里,处处是忙碌的生产景象。不同型号和尺寸的高端工业泵产品几乎摆满了车间,等待装配发货,这正是许文超及其团队创新成果的生动展现。

自加入烟台龙港泵业以来,许文超始终扎根于离心泵设计与制造领域。面对技术瓶颈,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成功研发出300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化工离心泵产品,其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中石化、中石油、万华化学等企业的国家重点工程,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8亿元,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突破注入了强劲动力。科研路上,他步履不停。2022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与企业寻求合作时提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需求——开发一种能在密相低温高压液态二氧化碳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增压泵。彼时,全球仅有一家外企掌握相关技术,并对中国企业实行技术封锁。

面对这一困境,许文超立下“军令状”,带领团队驻扎实验室,日夜钻研材料数据,历时6个月,团队最终攻克液态CO2流动保障、安全控制和相态控制运维等多项“卡脖子”难点技术,研发出国内首台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增压泵。该产品一经问世,便获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击败多家国际巨头企业,成功应用于国家级重点项目。

“创新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持续积累后的厚积薄发。”这是许文超常挂在嘴边的话。近三年,许文超主导申请发明专利37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他主持制定的两项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化工离心泵能效检测领域的空白。其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推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完善。

薪火相传,工匠精神传承者

不仅是技术攻坚的领头人,更是行业人才的培育者。

许文超深知,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根基。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受聘为山东大学研究生合作导师、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兼职教师,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为行业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龙港泵业不断引进泵设计高端技术人才组成技术团队,并与山东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新产品的持续开发,企业先后被认定为“烟台市企业技术中心”“烟台市工程实验室”“烟台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许文超介绍,在人才引育上,龙港泵业始终坚持“招育用留”的四字方针,通过校招、社招等多种渠道招募多种优秀人才,针对性匹配适合的岗位,并制定了“定岗培训”“老带新”“思维课程”等培育政策,并提供“人才房”等福利政策以及合理的晋升机制以留住人才,成功打造出一批汇聚高精尖人才的核心团队。

“人才是创新的火种。看到年轻人超越我们,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许文超说。

“山东省杰出工程师”“烟台工匠”“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扎根行业多年,许文超的荣誉证书有厚厚一叠,但他很少提及这些成就。

“奖项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技术研发永远面向未来。”面对赞誉,他始终保持清醒。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智能化离心泵领域进军,通过植入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新一代产品可实现故障自诊断、参数自适应调节,推动行业进入“智慧泵送”时代。

YMG全媒体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孙华林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