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绿釉熊形陶灯 □佛 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4:54:00

此件魏晋绿釉陶熊灯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高30厘米,上口径12.2厘米,底径15.9厘米。细红泥质胎,表面施绿釉,因埋藏时间较长,釉面泛银色。上部灯盏为圆盘形,中柄作跪兽形,似熊,下底座(柎)为喇叭形圈足。这件绿釉陶熊灯高度与汉代人的生活方式(跪坐)和书案高度相适应。汉代人设计的两类灯具,其高度对于跪坐和书案是恰到好处的,符合灯光亮度科学。
《韩非子·五蠹》中说“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人类因火的出现,找到了除自然光源以外的新光源,于是将手里的一把火称作“烛”,而后又利用油脂,或做蜡烛、或制成油灯,产生了灯具。
我国的灯具历史源远流长,根据孙机先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灯是从食器中的豆转化来的。《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郭璞注∶‘即膏灯也。’它大约出现于春秋,至战国时灯的式样就比较繁多了,但直到西汉,灯的基本形制还和豆差别不大。”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短灯檠歌》中说:“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这其中的道理是,当光源与被照物的水平距离一定时,被照物的亮度与光源高度有关。由适当的灯具高度才能得到最亮的照明。灯檠太长,照到案几的亮度不足,韩愈说它“空自长”的道理就在于此。灯檠太短,灯光炫目。清代光学家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中说,烛台“低于人,则正对处优射人目”。
古人多相信灵魂、来世等观点,认为死亡是人的生命形态的一种变化,而不是结束。所以,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更好,同时表达生者的思念之情,古人对葬礼、墓室等往往比较在意。汉代是我国古代以厚葬闻名的一个朝代,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墓葬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并遗风魏晋。汉魏晋时期,青海地区受汉文化思想的影响,墓中多用釉陶作为明器。
本文配图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
大通县确保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清楚明白
近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聚焦离任交接关键节点,制定印发《大通县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办法(试行)》,确保工作交得清楚、接得明白。按照“严肃通知、严格审查、严谨交接、组织备案”的流程,紧盯各乡镇、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等重点人员在提拔、转(调)任、交流、任期届满等关键节点,由县委组织部向离
-
数字赋能,让历史“立体重现”!探秘长清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
当AR室闪现郭氏墓石祠的汉石画,沉睡2000年的汉代车马仪仗得以重现;当身着汉服的少年在孝堂书院齐声诵读《孝经》,清朗童声穿越古今与汉代儒风同频共振。随着省级非遗孝堂山庙会的锣鼓声即将回归,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堂山片区正以一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蝶变,书写着“让文物会说话、让文化可触摸”的时代答卷。
-
健全抓乡促村工作机制 夯实乡村振兴组织根基 刘 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指明方向。面对青海牧区地广人稀、资源分散、基层治理难度大的现实,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抓乡促村工作机制,成为推动农牧区发展、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重要路径。强化政治铸魂,把牢“思想方向盘”
-
魏晋绿釉熊形陶灯 □佛 音
此件魏晋绿釉陶熊灯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高30厘米,上口径12.2厘米,底径15.9厘米。细红泥质胎,表面施绿釉,因埋藏时间较长,釉面泛银色。上部灯盏为圆盘形,中柄作跪兽形,似熊,下底座(柎)为喇叭形圈足。这件绿釉陶熊灯高度与汉代人的生活方式(跪坐)和书案高度相适应。汉代人设计的两类灯具,
-
茫崖市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质效双提升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创新建立“制度规范+双轨服务+三关审核”工作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质效双提升。2024年完成32份领导干部报告审核,实现应报尽报、规范填报“双百”目标。建立“1+2+5”制度体系,以《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为核心,配套落实《查核结果处理办法》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