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医生点名两类人很危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9:27:00

当体检报告显示“血压偏高”时,很多人不以为意,认为只要没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就没什么大事。

最近一项新研究表明,尽管没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血压偏高时,心血管已经开始感到“压力”。
据估算,我国约有1.37亿人处在这一区间,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临近高血压。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研究,教你稳住血压。
受访专家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李超
血压偏高,心血管就会有“压力”
正常高值血压又称高血压前期,是指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与确诊高血压之间的临界状态,具体为收缩压12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
近日,覆盖全国31个省份、360万人的中国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全国协作项目研究表明: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心血管死亡风险激增28%;
35~54岁中青年和女性尤为危险,前者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达普通人群的2.75倍,后者死亡率增幅达40%。
此时虽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提示心血管系统开始承受异常负荷。若不干预会导致血管硬化、血容量增加和心脏后负荷加重。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患者在血压偏高阶段并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出现偶发头痛、头晕或心悸,这些非特异性表现常被忽视,导致疾病隐匿进展。
长此下去,约半数患者会在5年内发展为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风险。
这两类人尤其要当心
正常高值血压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遗传、肥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酗酒及长期精神压力大等。
35~54岁中青年
35~54岁血压偏高人群之所以面临更高的心血管风险,主要有3个原因。
1.代谢时钟紊乱,这个年龄段人群很多有熬夜习惯,连续熬夜会使皮质醇水平升高,触发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2. 倾向高盐、高热量饮食,会损伤心血管。
3. 代偿性心肌肥厚,很多患者虽然无明显症状,但超声显示左心室壁增厚,舒张功能减退,加重心脏负担。
女性
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这对血压有重要影响。
雌激素就像血管的“保护盾”,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使血管失去部分保护,变得更敏感,使血压容易升高。
孕期也是一个关键时期,部分女性会出现妊娠高血压。
另外,女性血压偏高之所以更危险,与交感神经活动更活跃,动脉通常较男性更细、承受压力更大等因素有关。
如何科学稳住血压
血压偏高人群及高危群体,建议先改变生活习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控制盐摄入量
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克,相当于一啤酒瓶盖的量,将用盐量适量分配在一日三餐中。
每周规律运动
国内外高血压防治共识一致认为,运动辅助降压的“疗效”非常显著。

建议采用高频次、短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比如每周5天、每次30分钟的快走等运动,活动量要适度。
久坐后试试拉伸
尽量避免避免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坐族可每小时起身做3分钟踮脚尖拉伸。
控制腰围是关键
管好体重,尤其是要缩小腰围,男性建议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85厘米以下。
高危人群要严控指标
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或肥胖的高危人群,防治需更精细化,如糖尿病患者在控糖的同时要严格限盐,避免空腹运动,以防血糖波动。
需注意,若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或胸痛超15分钟,可能是高血压急症信号,需立即就医。▲
本期编辑: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相关文章
-
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医生点名两类人很危险
当体检报告显示“血压偏高”时,很多人不以为意,认为只要没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就没什么大事。最近一项新研究表明,尽管没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血压偏高时,心血管已经开始感到“压力”。据估算,我国约有1.37亿人处在这一区间,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临近高血压。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生命时报》邀请
-
儿童、老人、孕妈妈……特殊人群这样做好体重管理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儿童、老人、孕妈妈……特殊人群这样做好体重管理新华社记者温竞华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前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5月17日至23日是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以营养和运动为
-
全链条防治偷税骗补需集聚合力
税务部门近期查处的一起涉案金额超2亿元的偷税骗补案引发广泛关注。广东惠州一家网络主播管理机构在不法中介辅助下,通过设立多家空壳企业为旗下700余名主播偷逃个税,从中收取“手续费”并骗取地方奖补。如此精密布局、环环相扣,俨然已形成一条偷税骗补产业链。这种链条式的涉税违法行为往往涉案金额大、涉及人员广、
-
《慈铭北京·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暨健康管理创新产品发布
5月7日下午,《慈铭北京·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暨健康管理创新产品发布会在慈铭大厦召开。会上,慈铭体检与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晚报联合发布《慈铭北京·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通过持续追踪区域人群健康趋势,期望为公共卫生研究提供动态观测窗口,为医疗
-
多措并举改善基本面 多家公司有望“摘星脱帽”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年报季落幕,一些风险警示公司通过聚焦主业、内控整改、破产重整、融资重组等方式改善基本面,多元路径化解退市或其他风险。记者了解到,预计32家上市公司将在5月底前撤销风险警示,实现风险化解与质量提升。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上市公司撤销风险警示是新征程的起点,后续更需将发